《管理学》课堂笔记(领导)
《管理学》课堂笔记(领导)
前言
今天上管理学,讲到第八章领导,于是写一点《《管理学》第八章 领导》的笔记。
文章目录
笔记
提炼要点
领导定义
何为领导:动员团队,解决问题。
解决不了问题的领导,就很反智。比如我前几天写的【企业分析】搞定设计公司,里面就有一个案例。说公司花几百万年薪请了一个大公司的管理领导,按理说这个领导应该很厉害,结果却不得民心。结果自然是打击了员工积极性。
解决不了问题的领导,经常会被吐槽不干人事,求求做个人。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对比
领导者 | 管理者 |
---|---|
剖析 | 执行 |
开发 | 维护 |
期望和鼓舞 | 控制和结果 |
长期视角 | 短期视角 |
关心what和why | 关心how和when |
挑战现状 | 接受现状 |
做正确的事 | 正确地做事 |
领导者像有机式组织,做非常规决策;
管理者像机械式组织,做常规性决策;
比较领导者与管理者
- 领导者:处理变化的问题、确立目标、沟通愿景、变革、创新
- 管理者:处理复杂的问题、制定计划、执行、有序、稳定
领导力的权利来源
领导者的权力来源:法定权力、强制权利(惩罚权)、奖赏权力、专家权力、感召权力。前三个是职位权力,后两种是个人权利。
领导理论
领导力特质理论
内在驱动力、领导欲、诚实与正直、自信、外向性、智慧、专业知识。分别对应动机、人格、知识。
行为理论
任务优先&关怀优先
领导权变理论(情境领导理论)
费德勒模型:将情境因素归结为领导者-成员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并根据不同的情境,展示出不同的领导行为(任务导向、关系导向)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面对四个阶段的员工有四种不同处理方式。
路径-目标理论:将费德勒模型的情境因素、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下属因素综合,即面对不同阶段的下属,在不同情境下进行不同的领导策略
领导力的培养和开发
启示
根据领导部分的内容找关联点
领导的分析框架
用处:有这个分析框架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领导力(做个人)。如做父母,做老师,做leader。
同时也可以分析自己的领导靠不靠谱(算不算人)。看自己的父母,看老师,看上司。分析靠谱程度,如果靠谱就跟随,如果不靠谱就取而代之。
我对比上述内容发现了关联点。
领导特质理论和领导力的培养可以找到关联点。领导的特质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头人,需要有动机(自驱力),三观正(感召),卓越的能力(专业能力)。
这三个点其实和稻盛和夫说的成就=观念* 能力 * 努力程度。其实观念和能力就是专业能力,做一个靠谱的人需要能力出众,努力其实可以通过自驱力推动。
从领导权力来源和领导特质理论可以找到关联点。领导权力来源的个人权力(专家权力、感召权力)和领导特质理论很相关。专家权力其实就是领导的卓越能力(远见、知识面)的领导特质,感召权力其实就是领导的人格(三观)的领导特质。
拿父母举个例子,每个人都有父母,也会成为自己孩子的父母。怎么做一个靠谱的父母呢?首先你需要有自驱力,让自己变好;其次你需要正确的三观,孩子才认同你;最后你需要有卓越能力,孩子会崇拜父母的成就。
我想做一个好的父亲,所以我现在需要好好提升自己,做一个三观正、能力出众的。
从情境领导理论的三个理论可以找到关联点。费德勒模型重点研究三种情境因素下,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进行对应领导的行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重点研究下属因素,根据不同的下属因素进行对应的领导行为;目标路径理论其实就是上述的合二为一。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如何培养追随者(能力、意愿);费德勒模型告诉我们如根据不同情境(问题可分析程度,外因,内因)采取不同的方式;
作为一个父母,也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带领方式。
参考决策、组织、团队找关联点
我之前学组织的时候,整理了组织分析框架,其实触类旁通,领导也可以借鉴组织的分析框架。
领导做事有两种行为,一种是明确上下级,命令式的,讲究威严;一种是平等关系的,合作式的,讲究共情;
这两种行为和组织中的有机式组织和机械式组织很相似。
有机式组织要求共情,讲究合作,所以需要亲和力领导,放权的领导;
机械式组织要求服从,讲究听指挥,所以需要指挥能力强的领导,集权的领导;
这两种行为其实可以在一个人身上体现,那就是中庸,根据不同情况用不同的行为。古代的内圣外王体现了这一点;
根据不同情况做决策,这个决策指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领导经常会做非程序性决策。做有机式的事情;
思考
为什么有些人是领导?从现实中看,其实大多数领导是在某一方面十分优秀,获得授权方的信任,然后给予领导权。比如说在前端和后端做技术的,如果技术特别厉害,大家都熟悉后,就会让这个人领导。这是最原始的来源。
从原始社会或者动物,面临生存问题,武力强的人能值得其他人信任,所以领袖通过武力来筛选;
在中国尧舜禹时代,部落领袖是通过禅让制来选举的,这也是面临生存问题,不过不是用武力来选举,而是用智力来选举,智慧强的人更值得其他人信任,所以领袖通过智力来选举。
在现在的教育体系,领导通过学术领域成就来选举,但是候选人其实挺多,于是为了公平起见,用论文和资历来选举。学术能力强或者人脉运作好的人会被人选举处理。但是这样选举出的人虽然都能力出众,但是不一定领导力出众。
我们要始终相信领导每一个是简单的。但是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有些领导就很傻逼。
在现在的互联网企业中,其实技术leader就是技术出众而当选的,但是领导力就良莠不齐。技术leader常犯的错是亲力亲为,因为自身能力强,一件事情自己做就一个小时,但是把事情交给属下做,却需要五六个小时。最后累个半死。被毒打后才知道培养人才。
总结
理论只是理论。实际上没管那么多,通常都是资历高、能力强的人来当领导,根本没管有没有领导能力,许多领导就只有职位权力,个人没有感召能力。
我梳理的这个领导分析框架,有助于辨别领导。不过也仅仅是分析而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如同《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重点背诵点》说的认识论,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透过表面把握本质;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理性认识到实践,是因地制宜;我总结的分析框架就是一个理性认识,如果要实践需要因地制宜。
暂时写到这。本来还有许多灵感,但是没来得及记下来,现在回想不起来了。
更新地址:Git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