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史上知名的戚家刀PK日本真三武士刀刀型
我们经常见到的真三武士刀是这样的
而我国抗战历史上的戚家刀是长这样的
可能提起戚家刀,大部分人都会想到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而在历史记载中,戚家刀就是戚继光根据真三武士刀改进制作而成的。
而当时所谓的倭寇是由日本一些战败的将领、武士、浪人组合而成的,由于当时的古日本正处于南北分裂、群雄割据的战国时期,而各方日本诸侯武士相互征战厮杀,战败的日本武士就此流亡海上,所以就形成了当时所称的“倭寇”。
所谓戚家刀,狭义上是指戚继光军队里面所用的战刀,广义上是指自戚继光时代之后自明中至清中时期生产的这类类似戚继光改良后的刀姿的刀。
在明朝倭寇作乱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戚家刀一改往日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刀刃的制作方式和形制,开始带有明显的日本风格,刀刃弧度加大,刀刃的宽度缩小,刀尖不是尖锐的形制,而是带有一个小小的弧度,极其类似早期的汉环手铁刀,刀刃中间起一条镐线,刀背也有一条栋线,整体姿态很接近日本真三武士刀,同时刀尖又和日本刀有所不同,日本真三武士刀的刀尖更加尖锐和锋利,称为切先。而明式戚家刀则在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有采用削栋(刀背两个侧面去薄),减轻刀刃整体重量但是不减少刀刃的强度,这样的功效主要还是因为战斗技法的不同,日本真三武士刀更加注重刺击,而中国刀注重砍削。
除此之外,戚家刀的刀姿从手柄上一尺开始成弧线,我们称之为反,有些戚家刀比较直,反比较小,有些反比较大,应该是不同区域的匠人在制作过程中把握尺度不同有关。而戚家刀的反和倭刀的反不同,戚家刀的的弧线完全是一个大的圆弧上截取的一段,这样的刀姿在砍和削的过程中会发挥最大的杀伤功效,日本真三武士刀靠刀尖一段比较直,是因为日本真三武士刀技法中需要刺击的需要。
戚家刀和倭寇真三武士刀的最大区别是:刀茎的不同,长度和宽厚都有所不同。刀与柄的固定方式不同,日本真三武士刀是靠目钉横穿目钉孔,戚家刀多是尾铆,这类刀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倭刀的弧度样式,柄一般是直的或者前下弯,而不类似倭刀的后弯式,这是符合中国人的习惯的。
从文献上看来,明刀中有"滚刀"和"倭滚刀"、"大样摩挲刀",这三种刀都带有很强烈的日本风格,那么这个"倭"说明是"倭滚刀"是仿制或者说外形极其接近日本真三武士刀的明刀,刀姿接近日本真三武士刀,手柄也是类似倭刀的直柄刀。
戚家刀锻造总体分成两大类型,一种是花纹效果明显的类型,一种是锻造细密无花纹类型,两种都是采用刀刃夹钢的方式来处理刃口,刀刃长度从680-780毫米不等。这样两大类都是符合戚继光提出的"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要求,用百炼钢做刀身,纯钢做刀刃,做到整体刚柔并济。从现有的保存的戚家刀来看,几乎没有采用日本锻造方式的,日本锻造最大的特点使用软铁做刀芯,外包刃钢,锻造方法复杂,性能很好,但是成本过高。由于元朝将宋代包钢刀技术垄断,所以明朝一直使用刃口夹钢的铁钢刀方式来简单处理刚柔兼顾的目标。
根据日本倭刀改进制作而成的戚家刀,在戚家军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也是在戚继光的带领下,戚家军最终将倭寇赶出中原,在之后的几次战役中,也都战无不胜,打造出一代神军队。这跟戚家军的严明的纪律也是有关系的,据说,但凡出征时有扰民行为的一律斩首示众,所以戚家军无论在哪里作战都能够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戚继光的治军思想极为先进,以东亚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部队,后膛的神威将军炮、佛郎机炮、大口径的加农炮发熕,还有鸟铳、倭刀、铁甲,戚家军的装备绝对是东亚第一、世界前列。要知道三十年之后的日本最强悍的萨摩兵团,全军有两万只火枪,却只有两门轻炮,全日本到了江户时代才开始有大型的火炮出现。而戚家军作为一支地方军队,其火器的先进程度甚至直逼京都神机营。
公众微信:lqsh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