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界的宠儿——IT

一贯作风,先上图:
风投界的宠儿——IT

从投资行业的分布上来看,2014年7月中国VC/PE投资市披露的101起融资案例,共分布在16个行业中,其中互联网和IT的投资数量依旧遥遥领先,分别是35起和16起,其次的行业分布分别是:电信及增值、文化传媒和医疗健康,新兴行业依旧是投资者追逐的热点。
从投资金额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和医疗健康分别占据了本月投资金额的前2位。紧随其后的是食品饮料、电信及增值和文化传媒。医疗健康行业良好的投 资业绩主要取决于本月发生的几个投资案例:2014年7月12日,长江投资收购武穴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持有的湖北广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000952.SZ)15.11%股权,交易金额为277,724,725.90元;2014年6月26日,绿叶制药集团有限公司(02089.HK) 拟港交所上市,麦格理、奥博资本、TAL Fund参与认购,金额1.05亿美元。2014年7月9日,绿叶制药上市,上述认购耗资8.14亿港元,占发行后4.2%股份。
风投界的宠儿——IT
看到这数据觉得不具体?我就引用一个人的事例把。
风投界的宠儿——IT
“爱折腾”文科生:一头扎进IT行业

“有的人天生就是折腾的命,比如我。”王翼这样对记者说。

求学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是管理学,王翼在校期间担任过团委书记、红十字会校支队队长,同时也是某连锁餐饮品牌门店店长。“都是需要用心做的琐碎工作。”王翼坦言,自己很感恩当年的那些经历。

2010年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传媒公司工作两年后,文科生王翼一头扎进自己毫无基础的IT行业。

“第一次创业是组建团队,帮企业做软件开发。”王翼回忆称,初出茅庐的伙伴们最终因为想法不同而分道扬镳。此后两年,这名爱折腾的文科生又组建过两支团队,分别做软件服务外包项目和互联网整合营销项目,不过,两次创业均以失败告终。

谈及前三次创业的失败,王翼表示,团队的执行力、负责人决策能力都是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稍有失误就可能半途而废”。

第四次创业:获首轮风投500万元

2014年1月,王翼独自注册成立公司,主营微信公众平台开发、APP开发以及微信营销,这也是他的第四次创业。8个月后,公司渐入正轨,现已拥有300平方米的办公室(包含研发基地),相继在南京、西安、深圳开设了分公司,公司员工超过60人。

2014年底,在青桐年汇·华中黑马创交会现场,公司推出的微信打印机赢得满堂彩。随后,公司在技术和产品研发上一个接着一个突破,已拥有从软件服务外包到智能硬件生产等完整产业模块。

创业至今,这家年轻的光谷创业型企业的销售业绩突飞猛进,风险投资公司更是闻风而动,不久前首期500万风投到账。

那么IT企业又如何借力风投呢?
IT融资:寻仙不辞远
  融资三板斧
  IT企业融资,就传统方式而言,大概有以下三种:
  第一,企业在整个行业里获得一定利润,并将利润转化为传统资产,如房地产或其他可抵押资产,然后到银行进行抵押借款。
  第二,企业将规模做大,让国家来认可,通过上市融资。这也是前一段时间国内IT产业融资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第三,民间融资。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民间融资不是很活跃,这有待各方面条件进一步改善。
  在国内,上述三种融资方式有一定局限性。很多IT企业考虑到国外融资。其实在国外,几乎还是无一例外的重复这三种方式,只不过地域不同。
  融资第四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四种融资方式――风险投资应运而生。在国外,风险投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成熟起来。风险投资与传统银行有显著差异,风险投资更具冒险精神,它将投资变为风险,通过风险获取高额利润;银行则采取保守方式抵抗风险。前面我们提到,国内商业银行倾向采用抵押贷款的方式对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这实际上将风险几乎全部转移到了借款人身上。因此,商业银行的运作要求低风险、回报较少;风险投资必须依靠风险产生利润,它的回报率也相应较高。
  IT风险投资,鸳鸯不独宿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涌向了时代最高潮。特别是近十年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产业是否领先的标志,它恰恰也是风险投资商的追逐热点。
 风险投资商对IT产业进行投资,不能收利息(因为是投资而不是借贷),运作到一定程度,风险投资就必须依靠有效的退出机制来兑现投资。
  风险投资的退出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将投资企业运作上市,这是最优选择;第二种方式,是将风险转嫁给另外的风险投资商,这种方式仅仅转嫁了风险,并不会得到很好的投资回报。
  对于IT企业来说,引入风险投资有三个明显优势。
  第一,可以获得必要资金。
  第二,对于融入的资金没有偿还义务,可以保持资金稳定性。
  第三、风险投资要退出,最佳的办法就是帮助企业上市,企业会得到风险投资商非货币形式的其他投资和帮助。
  电子信息产业受到风险投资商的青睐,由其高渗透、高普及特性决定。其中的典型代表是通讯产业。相对其他高科技而言,通讯技术显得更加实在,应用面更广,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这看看我们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就知道。诸如”第五媒体”、”拇指经济”的提法反映了通讯产业对人们生活的重大影响,它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诸如通讯这样具有普遍影响力的产业,更容易成为风险投资商追逐的亮点。去年,凯爱在山东梁山投资了12个亿兴建国际高科技工业园,其实也是对通讯技术,高科技的风险投资。
  企业上市:悟悦心自足
  从资本角度来看,IT企业上市其实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困难。IT产业是各国支持发展的产业,具有一定政策优势。为什么还有很多IT企业感觉上市是”长路漫漫”呢?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达不到上市的资本金要求,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第二个原因是经营业绩不够好。风险投资商和一些大的IT企业进行合作的时候,需要考察这个企业的情况,是否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经营时间和一定可观利润。风险资商主要解决第一个问题,企业上市的时候,要使资本增值,而他们本身的资本金不够,这就需要向风险投资商寻求支持了。另外,企业上市,还要求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必须达到四、五家。风险投资商就能
在这个关键时刻出面,帮助组建发起人,调整股份结构,注入一些必要现金流作为资本,上市后再合理退出。
  以一则凯爱操作的IT企业上市个案为例。我们作为风险投资商,和上市企业要签署一个协定,上市前我们控股,一旦企业上市成功,则要求上市企业对我们持有的股份进行回购。风险投资商从资本上控股,主要是为了保障自身利益,并不参与经营决策。上市公司可以将风险投资商持有的股份拿到银行抵押,因为上市公司的股份可以抵押。通过这样,企业从银行贷款,回购风险投资商股份,然后再分期还款给银行。实践证明,这样的道路是行得通的。
  就我们的体会来说,中国企业选择风险投资,要么是发生了一定量的资金短缺,要么是融资无门。中国企业的融资往往呈现如下路径:首先找银行,求银行无门,再找政府,看可否担保融资,或者找某个领导协调一下,申请一些专项发展资金;最后实在不行,再找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具有一定行业特性,它是半主动、半被动的,通常被动多一些。因作为一个金融机构,一般都是等待顾客上门找它,而不是主动去找顾客。试想某一天,一个银行非要找一家普通企业,给它提供贷款,这个银行会不会被人们怀疑有问题?风险投资业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你主动要求给某个企业进行风险投资,企业的心态就会很不一样,它们甚至会怀疑你是否别有企图,是不是想收购它。
  在硅谷,IT融资活动是非常多的,企业抱着共享而非独占的理念参与各种融资活动,成功案例很多。中国的IT企业可以参考硅谷模式,更加主动地接触风险投资商,以共享、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引发风险投资商对企业产品、项目的兴趣,并清楚地指出未来市场的发展,从而在发展的道路上,获得风险投资商的有
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