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论证思路
资料 |
主张 |
1809年,J.B.Lamarck提出:环境因素的改变导致了生物的进化。J.B.Lamarck主要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
质疑C.Linnaeus提出的物种不变论。(被质疑:主观推测较多,无实质证据) |
C.R.Darwin于1831~1836年乘“贝格尔号”军舰进行了历时5年的环球考察,后来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C.R.Darwin的主要观点是物种是可变、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被质疑:受时代局限,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变异起作用等问题,还不能做出科学解释。 |
1791年,美国的一位牧羊人在自己的羊群里发现了一只奇特的雄绵羊,这只绵羊腿短背长,跳不过羊圈篱笆,易于圈养。后来,经过人们的精心选育,一个新的品种——安康羊诞生了。 |
突变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
20世纪50年代,H.B.D.Kettlewell将暗黑色桦尺蠖蛾和灰白色桦尺蠖蛾飞蛾标记后放养在工业区(伯明翰)和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多赛特)。经过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蠖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 |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补充证据:C.R.Darwin观察到的克格伦岛的昆虫类型。) |
在加拉帕戈斯群上观察到13种地雀,他认为这些地雀都来自一群由南美洲迁来的地雀,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演化,逐渐进化成为13种地雀。 |
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补充证据:分布于夏威夷群岛的各种蜜旋木雀。) |
二、相关资源
一级资源:
C.Linnaeus的观点
J.B.Lamarck的观点
C.R.Darwin的观点
安康羊的选育
H.B.D.Kettlewell的实验
C.R.Darwin的观察
加拉帕戈斯群的地雀进化
夏威夷群岛的蜜旋木雀进化
二级资源:
人工选择培育出新品种示意图
抗青霉素细菌的产生示意图
桦尺蠖蛾的自然选择照片
物种形成速率的两种模型示意图
种群在隔离条件下进行产生两个独立物种的过程示意图
兔种群地理隔离图解
克格伦岛上几种无翅或翅不发达的甲虫图
选择使基因频率变化
三级资源:
C.R.Darwin
达尔文的的生命及科学活动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与达尔文的进化学说的比较
进化生物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