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大会】阿里云未来走势 看当家的怎么说?
这是第七次云栖大会,也是阿里巴巴对云生态的一个坚持。第一次云栖大会只有800人,第二次大概1500人,现在随着规模的增大,我明显感觉到中小企业、软件服务商、政府、大型企业对云计算的关注,以及对未来云计算技术的走向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同样,我们可以看到,原来要是以阿里云为主体开一个生态论坛根本开不起来。
我想在这次论坛上谈两个问题,这也是我持续思考的问题。
- 第一,作为阿里云总裁,我如何看待对未来2-3年的技术走向。
- 第二,我想分享作为云计算总裁,我如何看待和生态合作伙伴的关系,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体系。
未来技术的走势是什么?
第一,规模化、集约化的云IT基础设施将在接下来的5-10年持续发挥它的规模效应。
任何对IT成本的在意的企业都将成为云计算公司的机会。阿里云正在全球部署大型的云数据中心。上个月刚在张北发布了张北云计算中心。张北和北京200多公里的距离,使得这里具备了服务华北互联网用户的理想位置。在这里,我们充分利用了张北的气候条件和当地廉价充沛的电力供给,通过世界领先的数据中心管理技术,让整体数据中心的成本迅速下降。
这个红利我们会释放给市场。预计到2020年,全球云计算的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金。这2000亿背后是大量的集约化运营所产生的效果,这一效果需要更多地释放给那些自己构建IDC和大型运维团队的公司。所以这是阿里云的第一个观点:由于集约化、规模化产生的云计算IT效能还会在5-10年持续高速成长。
第二,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阿里云对于数据智能的追求会持续投入。
原来的数据都沉淀在各地的机房,很多被浪费了。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给了我们巨大的机会。如何利用这些数据?阿里云从第一天开始,就把弹性计算和大数据的计算能力整合在一起。通过飞天系统,把离线计算、流计算、实时计算的能力整合在一起,让数据就在本地,就等着发挥实时的效应。今天,无论在金融、交通、城市管理、生命科学领域,阿里云都让弹性计算和大数据的能力发挥了巨大效能,所以阿里云会持续的会把这种能力提炼出来。
第三,混合云架构在接下来的5-10年将会作为阿里云持续的发展机制。
对于阿里云来说,公共云计算是未来,但同时专有云在一定时间内也会并存,所以我们坚持的是“公共云+专有云”,混合云是将二者组合在一起。混合云本身的发展其实就是对公共云的高度认同。今天由于对计算效率的要求,很多企业把公共云跟自建的数据中心链接起来,构建起一个网络,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我们认为混合云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通过混合云架构去利用公共云的计算能力和优势,这个趋势会越来越多明显。这是第三个核心观点。
第四,IoT技术将继续驱动工业制造智能化,并且将比现在整个互联网所呈现的前十年的机会还多。
如马云上午所言,对阿里来讲,电子商务已经是传统的概念,在未来阿里将不再提电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互联网企业原来的主营业务也将成为传统业务,我们真正的机会是传统产业如何跟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结合,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中国的工业制造2025,我对它的理解就是工业能否跟消费者更紧密的结合,让以生产元素、客户库存的管理、客户的消费者管理相关的数据整合,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阿里云在苏州有一家合作的企业叫苏州协鑫,它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面板生产企业,每年的工业生产规模是200多亿。在生产链过程中,苏州协鑫通过互联网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没有被综合利用。我们正在做的是,利用阿里云人工智能技术,把苏州协鑫在光伏生态过程中的多变量进行分析,光这一分析合作,就能够为苏州协鑫生产产品的优良率提升1个百分点,就是2亿多的产值增加。这正是苏州协鑫对计算工具、智能工具的综合运用。随着IoT的改变,在工业制造上将出现大量机会。同时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无论是自建电商平台,还是通过像淘宝这样的平台合作,未来的制造业会跨过一级批发、二级批发直接跟消费者链接。这才是消费者为驱动的智能生产。
未来,随着云计算发展,整个智能工业将呈现巨大的机会,中国一定会诞生一批优秀的公司,能够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去优化企业的生产链,去整合生产链上的数据,优化资源的配置。
由于芯片技术的发展,靠近端的计算和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今天看到的云计算是采用集约计算的方法,但随着芯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端上的传感能力和计算能力使得我们可以获得更多、更丰富、更好的数据,并且能够传到云上,从而可以更好得发挥端的价值。阿里云在会这个产业上持续投入。第二方面,有了以上的技术判断,对于阿里云来说,我们愿意去构建一个生态体系,这个生态体系就是跟中国的SaaS、PaaS 厂商一起合作。我所想象的是:如何把阿里巴巴、阿里云所拥有的底层的计算能力、人工智能的能力、安全的能力分享出来。
所以对今天的阿里云来说,我们愿意开放客户群、技术能力、阿里巴巴的生态圈给更多的合作伙伴。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合作伙伴能把客户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分享给阿里云,通过阿里云的技术积累和内部的科学家,共同去解决这些技术挑战。
在阿里云,我们希望构建四大合作伙伴能力体系。
- 第一,关于客户共享的生态合作伙伴体系。这个是阿里云特别希望跟大量的合作伙伴一起去构建的,多产品销售、客户、营销的生态体系。
- 第二,构建一个技术共享的服务生态体系。阿里云的技术可以拿出来给合作伙伴,我也更希望合作伙伴之间的技术可以相互共享。所以在阿里云有一个云市场,里面有3000-4000个SaaS和PaaS应用与服务,不仅仅是阿里云和企业,更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相互结合。
- 第三,构建一个以技术服务为主的技术服务网络。我们希望能够把阿里云所构建的技术服务生态网络共享给合作伙伴。
- 第四,基于阿里云平台能力构建全球的生态服务体系。所以在这一轮的合作当中,我们不仅把外国好的SaaS服务引进来,更愿意帮助国内好的SaaS厂商随着阿里云的全球化一起走出去。
我们在接下里2-3年中阿里云的演变当中,对那些本身需要线下服务的合作伙伴,阿里云选择退让。我们更愿意站在合作伙伴背后,提供技术、提供能力、提供生态,让合作伙伴跟阿里云一起往前走。我更愿意如果市场有100块,阿里云只要15-20块钱就够了,其他的市场机会让给合作伙伴。
对于阿里云来说,有两个东西是最核心的。
- 第一,因为阿里巴巴是一家平台企业,平台是我们血液里的基因。
- 第二,数据技术是阿里巴巴、阿里云的基因,阿里云将围绕平台、围绕数据技术提供服务。
所有,我们跟用友、太极、亚信等优秀的生态企业,在围绕着平台与数据展开全方位合作,我们愿意把阿里云计算底层的技术能力、计算能力贡献出来,变成用友的云计算、安恒的云计算,而阿里云来提供底层的支撑。我们也愿意和大型的集团企业进行合作,例如中信集团等,变成中信的云计算。
以上是阿里云对生态合作伙伴的观点和看法。
我们坚定地坚持平台、数据和技术创新。我也希望,随着生态伙伴的发展,我要把阿里云“做没了”,不是替代,而是把我们的能力让给合作伙伴,阿里云成为底层的技术支撑。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型的时代,在过程当中,需要大量的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创造,阿里云将持续的和合作伙伴一起往前走。再次感谢各位合作伙伴,只有你们,才有阿里云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