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美国国家BIM标准》– BIM能力成熟度模型(六)
BIM最核心的部分是数据,而数据最大的价值在于能真实地反映物理世界的场景,在任何时间点都百分百地准确和可靠,并可作为主观决策的客观依据。可见,BIM信息是否能及时地满足业务使用需求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BIM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中提到的第五个重要维度,即“Timeliness/Response”(适时应答能力)。
在美国规范中,CMM关于BIM适时应答能力的评价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看了上述的评价标准可能有点晕吧,那简单地说,我认为BIM适时应答能力主要和BIM数据的真实性和实时性密切相关,只有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和实时性,才能加强BIM的适时应答能力。
那当前我们在应用BIM时,主要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呢?下面我们举例分析说明。
☆ BIM与实际竣工情况存在差异
通常我们会建BIM设计模型和施工模型,用于指导现场施工。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设计和现场变更,然而在工程竣工时,很少有人会再去关注和整理竣工版BIM模型,致使BIM信息与最终现场竣工情况不一致。这也直接导致了BIM信息无法作为后续运维阶段的基础数据来源。所以,为了提高BIM信息的可用性,我们在工程项目竣工时,需要对BIM进行一次整理,将建设过程中的变更内容反应到BIM中,使BIM更贴近实际情况,这样才能确保其作为响应运维阶段使用的可靠依据。此外,为了便于应用,有时还需要将数据按运维使用习惯进行重新组织,这也是近期备受推崇的“数字化交付”理念之一。
☆ 运维阶段数据未及时更新
虽然BIM数据在大部分情况下是相对静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长达几十年的运维过程中,建筑必然是会遇到大量改造、维护维修等情况,那么相应的建筑信息也需要进行同步更新和维护,否则BIM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当然,目前BIM在运维期的应用还非常少,且多停留在可视化阶段,真正对于数据的管理和复用问题还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关注。
从BIM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来看,规范对数据的适时应答能力要求非常高,数据俨然已成为了核心战略资源,并将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只有具备数据实时访问、持续更新和快速反馈的BIM才是我们最急需的建筑信息可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