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准面板工作原理剖析
在Lightroom或ACR中有一个“校准”的面板,调色大神们常用之。
校准面板的应用
直接动一动这些滑块,看会有什么效果吧。比如:
(1)往左移动蓝原色色相,画面暖色偏橙红,冷色偏青蓝,可迅速得到流行的青-橙色调,适合风光片调色。
(2)提高蓝原色饱和度,画面冷色饱和度增加,暖色提升自然,非常适合户外人像照片调色。
提示:结合HSL面板细调,可以更灵活地控制画面色彩。总之,用好了它,“秒变“调色大师。
由于原理分析有点“绕”,对原理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绕”过下面文字,直接动手去尝试吧。
验证结论
标准面板中除了最上面阴影滑块外,就是三个原色滑块,原色滑块又分为色相和饱和度两种。
先直接给出剖析结果:调整红原色的色相滑块和饱和度滑块,丝毫不影响图像的红色通道。其它两原色也是这样。
我们可以按下列方法进行验证:
(1)在PS中将原图的红通道复制出来;
(2)使用Camera Raw滤镜的校准面板,改变红原色的色相或饱和度的值;
(3)再将调色之后的红通道复制出来,与原图的红通道图层进行“差值”运算
此时会发现,不论用何种方式调整了ACR中的红原色,与原图的红通道都是一模一样。
工作原理
色相滑块工作原理
比如将红原色色相滑块往右滑,画面偏黄。我们可以用通道混合器来模拟这一效果。
1、输出通道:红
保持不变。
2、输出通道:绿
红色:增加;绿色:减少;蓝色:不变。
注意:调整红色与绿色值时,要保持总计的+100%不动,即保持原色通道的总发光量不变。
说明:绿通道上,对应图像上红色区域增加了绿光,而对应绿色区域部分减少了绿光。导致的结果是:图像上的红色区域开始偏黄,绿色区域部分开始偏洋红。
3、输出通道:蓝
红色:减少;绿色:不变;蓝色:增加。
注意:调整红色与蓝色值时,要保持总计的+100%不动。
说明:蓝通道上,对应图像上红色区域减少了蓝光,而对应蓝色区域部分增加了蓝光。导致的结果是:图像上的红色区域开始偏黄,蓝色区域部分开始偏蓝。
结论:红原色色相向右滑,图像上的红色偏黄,绿色偏暖,蓝色更蓝。
有点绕?不好记?下面换一种方式来谈谈如果将红原色色相滑块往左滑,即偏紫(洋红)的方向,画面将会有什么变化。
由于滑块往左,红色将偏紫(洋红)色,而这种变化又是由绿通道和蓝通道的发光量的改变所导致的。在每通道总的发光量不变的前提下,在红色区域减少了绿光(即增加洋红),势必要在绿色区域增加绿光,在红色区域增加了蓝光(洋红色可由红色和蓝色混合而成),势必要在红色区域减少蓝光。
所以结论是:红色偏紫,绿色偏冷,蓝色降低。
还是绕?再换种方式来阐述。
绿色色相滑块
往右滑动,绿色将偏青。为此,红通道与蓝通道的发光状况会发生变化。绿色区域的红光减少,红色区域上的红光增加;绿色区域的蓝光增加,蓝色区域的蓝光减少。
往左滑动,绿色将偏黄。为此,红通道与蓝通道的发光状况会发生变化。绿色区域的红光增加,红色区域的红光减少;绿色区域的蓝光减少,蓝色区域的蓝光增加。
还是绕?那就再换种方式来阐述。
蓝色色相滑块
往右滑动,蓝色将偏紫。蓝色区域的红光增加,绿光减少。其代价是红色区域的红光减少,绿色区域的绿光增加。
往左滑动,蓝色将偏青。蓝色区域的红光减少,绿光增加。其代价是红色区域的红光增加,绿色区域的绿光减少。
各原色的饱和度滑块
各原色不管是增加还是减少饱和度,都与本原色通道无关。而是由另外两通道减少或增加其补色而成。
比如提高蓝原色的饱和度,主要是通过减少蓝色区域的红光量和绿光量所成(因为红色与绿色混合成蓝色的补色——黄色),其代价是红色区域的红光增加,绿色区域的绿光增加。
降低蓝原色的饱和度,主要是通过增加蓝色区域的红光量和绿光量所成,其代价是红色区域的红光减少,绿色区域的绿光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