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组成原理-概论
计算组成原理-概论
电子计算机与存储程序控制
电子计算机是一种不需要人工干预,能自动、高速、准确地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和存储的电子设备。
电子计算从总体上分为两大类:电子模拟计算机和电子数字计算机;
分类 | 特点 |
---|---|
电子模拟计算机 | 处理的信息是连续变化的物理量,运算的过程也是连续的 |
电子数字计算机 | 处理的信息是在时间上离散的数字量,运算的过程不连续 |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中最常见的分代方法是根据计算机采用的电子器件来划分的:
时代 | 时期 | 特点 |
---|---|---|
第一代 | 1946 -1958年 | 电子管计算机 |
第二代 | 1958 -1964年 | 晶体管计算机 |
第三代 | 1964 -1971年 | 小、中规模集成电路(SSI、MSI)计算机 |
第四代 | 1971 - 至今 | 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 、VLSI)计算机 |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现在,世界已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正向着“两极”分化:
名称 | 特点 | 用途 |
---|---|---|
微型机 | 微型化、网络化、高性能、多用途方向发展 | 手机、便携式电脑等 |
巨型机 | 更巨型化、超高速、并行计算、智能化方向发展 | 天河系列、神威·太湖之光 |
随着新的元器件及其技术的发展,新型的超导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将会在不久的将来走进人们的生活,遍布各个领域。
存储程序的概念
存储程序概念是冯·诺依曼等人于1945年6月首先提出来的,并应用于1951年诞生的EDVAC计算机上,它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以下3点:
- 计算机在硬件层面应由五大基本部件组成
- 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来表示指令和数据
- 将编好的程序和原始数据事先存入存储器中,然后再启动计算机工作,这就是存储程序的基本含义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
原始的冯·诺依曼计算机在结构上是以运算器为中心的,而发展到现在,已转向以存储器为中心。
由图可知:中央处理器(CPU)是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而由CPU和主存储器组成主机部分;输入输出设备和辅助存储器组成外设部分,辅助存储器可以指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硬盘。
计算机的主要部件
- 输入设备,输入设备的任务是把人们编好的程序和原始数据送到计算机中,并且将它们转换成计算机内部所能识别和接受的信息方式,常见的输入设备有鼠标、键盘和摄像头等;
- 输出设备,输出设备的任务是把计算机的处理结果以数字、字符、图形、图像和声音的形式送出计算机,常见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屏、打印机和绘图仪等;
- 存储器,存储器是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的部件,通常采用三级存储系统,如高速缓存充存储器-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
- 运算器,运算器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运算的部件,经常进行的运算时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所以又称算术逻辑运算部件,运算器的核心是累加器;
- 控制器,控制器是整个计算机的指挥中心,它的主要功能是按照人们预先确定的操作步骤,控制整个计算机的各部件有条不紊地自动工作。
计算机各大部件之间的连接
了解了计算计算机的五大部件之后,我们现在了解一下计算机各大部件之间是采用某种方式连接起来的:
小、微型机的典型结构:总线结构
总线是一组能为多个部件服务的公共信息传送线路,它能分时地发生与接收各部件的信息,总线并不是单一的一根线,他还包括地址总线(单向),数据总线(双向)和控制总线。
总线结构的优点:
- 易于扩展,共享性高
- 分时传输
大、中型计算机的典型结构:四级结构
大、中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目标更着重于系统功能的扩大与效率的提高。在系统连接上分为四级:主机、通道、设备控制器和外部设备。
冯·诺依曼结构与哈佛结构的存储器设计思想
冯·诺依曼结构也称普林斯顿结构,是一种传统的存储器设计思想,即指令和数据是不加区别地混合存储在同一存储器中的,共享数据总线。
哈佛结构的指令和数据是完全分开的存储器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程序存储器,用来存放指令,另一个是数据存储器,用来存放数据,哈佛结构至少有两组总线:程序存储器(PM)的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数据存储器(DM)的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
将冯诺依曼结构和哈佛结构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主存储器的利用率(哈佛结构会降低主存储器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提高程序执行的效率,缩短指令执行的时钟周期(冯·诺依曼结构会造成总线拥堵,降低运行速度)。
借鉴
蒋本珊.计算机组成原理(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