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在阿里的实践,谈一下中台建设的Why、When与How
我在文章 “想转型数据驱动,ETL是拦路虎?十年来的传统工作模式,该升升级了”中对企业内服务架构和现代化服务体系的特点做了简要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服务架构不能与日益发展、灵活多变的业务相适应,那么企业的发展一定会被拖慢脚步。
脱胎于名门阿里的"中台战略“,给现代化的服务治理能力带来一道曙光,一时间竟是洛阳纸贵,争相仿效。CIO、CTO、架构师们,阅尽千篇中台文,除了并没有茅塞顿开的感悟外,反倒被各种新概念、新方法论折腾的一头雾水,忙茫然失措。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台呢?我的答案是:我也下不了定义!但是我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给大家说一下我遇到的场景和见解。
1. 一个例子看透中台价值
我曾在阿里旅行负责过营销系统,就从这里开说吧。举营销里一个最基础的业务场景,发优惠券。乍一看够简单吧:
发个优惠券,吸引用户来买东西,买完后,用券抵个价就行了。有什么可讨论的...
既然你都认为这么简单了,那么产品经理乐得其中:“这个需求,这周上线算了!”
等领完活儿,进去一看,发现事情比想象略微复杂一些:
优惠券根据出资方不同,分为平台券和商家券。平台券由平台(如阿里)自己出钱,吸引用户来买东西。商家券由平台内的商家自己出钱。
根据优惠玩法,又分为满减券、现金券、红包。平台发红包还涉及到纳税的问题....
再深入去看运营玩法,发现刚刚还是想少了,至少还有这些问题需要考虑:
券的类别:私有券 or 公共券。私有券需要绑定账号,公共券输入代码就可以使用
优惠券的名称:这里可以根据活动进行定制。
优惠券的面值:若是满减券的话需要达到条件的满减金额是多少?
发行数量:即这个批次的券一共要发放多少张?
优惠券的生效时间:就是券是从什么时候生效到什么时候失效。
用户限领次数:一个用户最多允许领取几次。细致点还会再分每天用户可以领取几次。
参与商品:这里就要确定下这个优惠券使用哪些商品。
需求分析到这里,你断定,这已经不是一个小项目了,等等,问题还没完:
用户领完券,在淘宝网浏览出行类商品的时候,需要显示出相关优惠券信息。即我们的优惠券信息要在淘宝网、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某系统中显示出来...
用户拍下商品的时候,需要根据所有可用优惠券,计算商品实际价格。满减、随机减、现金减、红包的使用和价格规则都不相同,需要自己慢慢算,更不要说券的叠加使用。
用户支付的时候,系统还需要根据用户的支付方式,对优惠券做特殊处理,比如用支付宝付钱的红包,需要会支付宝红包做额外处理。
用户退款最麻烦,支付时用了红包,红包怎么退?即使能退,退的时候红包已经过期,怎么算?
好了,我们不往下分析了!
到这一步我们已经发现,这个系统功能之复杂、设计链路之长(从淘宝到支付宝)、运营策略之灵活,用见所未见来形容毫不过分,更不用说每年、每次运营玩法还不同。
如果从零开始,我相信我们是没法完成任务的,这不仅仅是工作量的问题,关键是涉及的业务太多,淘宝、支付宝、到双十一还牵扯到天猫,要做广告的话,还有阿里妈妈,在这几大巨头面前,我们还是个小弟弟,玩不起玩不起....
阿里中台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已经把营销系统服务化,通过统一营销中心发的优惠券,从用户浏览商品、到支付等各环节已经内置,用户体验与原生淘宝商品一模一样。
在此基础上,我们只需要封装自己的业务玩法就可以无缝对接。我们每个玩法的研发时间可以有效控制在1-2周。
这就是营销中台的力量,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次API调用,而是一整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业务线不想关心、也没有能力关心的问题,如资金税控、跨业务板块全链路打通、用户体验迭代升级、客服支持等。
中台有哪些特征?它面向业务、支持业务的快速创新,同时它又不与具体场景绑定、自己也有持续升级的能力。
请用相同的思路去解读其他中台模块,如支付中心、用户中心,你立刻就体会到它的内涵,它可不是一些功能的罗列和聚合:
2. 中台战略的Why and When
看到中台提供的强大能力后,那么,我也来一套!不要白不要。
我的建议是,且慢,中台是不是适合你,还需要进一步去考察,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企业发展阶段、和创新驱动力。
开始之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有创新焦虑吗?
什么是创新焦虑:一个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不间断、快速的创新时,它就会面临创新焦虑。当创新或试错的速度慢下来的时候,就意味着被超越和死亡。
创新与效率
企业发展越快,需探索的业务模式和场景就越多,但往往由于资源所限,一般只能选择少数几个进行尝试,这就产生了越来越高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它是一种成本/付出,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考验了企业的决策力
在企业发展前期,产品的迭代速度,与研发的投入成正比,投入越多,研发效率越高。
然而,随着系统复杂度的日益增加,研发效率则无法再与投入成正比,会逐渐下降 -- 想想大公司病。
当一家公司的创新带来的价值,低于机会成本的时候,如上图的A点,就很危险了,因为选择失误,带来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这也是企业为何要保持活力和创新力的根本原因。
通过上图可见,要解决创新与效率的问题,有两个选择:
主动降低机会成本,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公司内,这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因为降低机会成本的过程也会产生新的机会成本
保持迭代效率的提升。这正是目前所有公司正在追求的
3. 我需要中台吗?
需要中台吗?
这取决于你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中台是妙药,但不包治百病。
中台要解决的问题,在上面两节通过示例和理论分析都已经描述了:它解决的是业务创新的效率问题。
你可能会说,从全局梳理资产也是中台的目标。我的答复是:构建公司数据资产中心只是中台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它的本质目标还是要赋能业务
根据创新效率与机会成本的关系,可以做如下的分析:
如果你的业务不需要快速创新:中台给你带来的价值有限,甚至系统的抽象、运维成本都比带来的价值要客观
如果你的业务以横向功能扩展为主:由于不同模块之间业务相似性太小,每次产品迭代基本上都是全新的投入,研发效率与人力投入基本上是正比关系。由于通过提高研发投入可以覆盖机会成本,因此眼下考虑的主要在某项业务中找到爆发点,中台并不是当务之急。
如果你的业务愿景很大,但还没开工仅处于规划阶段:通过上面曲线可见,在项目前期,研发效率一般是可以满足机会成本需要的,此时,由于并无技术积累,还无法精确预测业务真正运转起来后对系统的要求,空谈中台化还不如做好子模块划分和功能抽象来的实在。
如果你的业务已经在运转,事务总是block在研发上:中台化,可能能解决研发效率过低的问题,但是需要谨慎的评估,主要是评估目前业务的积累情况。
上面的分类也是不一而足,只是希望提供一个分析思路。
4. 中台战略实施路径
中台怎么建?
需要中台,和必须做中台,是两码事。我举个例子:
美国为了制造出原子弹,在曼哈顿计划中,同时列入了计算部门,他们的任务就是手动计算各种参数。他们也想到了用计算机来完成数以万计的机械算数,但是计算机EANIC在原子弹之后才制造出来。
当然,EANIC在后续氢弹的制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已经现,有时候中台化本身的工作难度比业务还要大,在等中台到位的过程中,说不定,你的业务已经挺不过去了...
当然,如果中台能顺利实现,那么带来的收益将是指数级的,研发效率的上限将会非常高。
中台化的一般实施路径如下图所示:
在谨慎的评估和选择后,就要坚定变革的决心,因为中台不是一蹴而就,切忌朝令夕改
一个健康的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在实施过程中,建议找某一项业务,或大或小,作为切入点,先把这项业务服务好。在服务的过程中,密切观察给业务方的反馈,在稳定性、易用性、研发效率、运维成本上一定要有质的提升,再考虑公司内全面推广。
自身的升级很重要。中台的好处,就是业务和基础设施可以各自独立演进和升级。比如某中间键可以在业务无感知的情况下,做到异地多活、增强业务创新空间,那么,业务团队还有什么理由排斥支持中台的建设呢?
总之,中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服务化的过程,我们的落脚点始终是提升业务线创新的效率。
经过锤炼的服务,为新业务带来的创新效率,必定让人久久不忘。如阿里基于TMF协议的交易中台,为用户提供了可视、可管、可配的自定义服务:
汽车4S服务中,在老系统上做了一个月(未完成),新系统7天完成;
"五道口"(项目代号)业务中,在老系统中评估工作量两个月,新系统12个工作日完成;
饿了么业务中,老系统评估要两周,基于新系统2天完成。
支持业务如此快速的创新和试错,中台策略怎么会不成功呢?
5. 写在最后
中台建设的过程,是业务逻辑和执行逻辑解耦的过程,中台会升级为商业的操作系统,它向上提供面向业务、但又场景无关的模块化能力。
它产生的价值增益,就是操作系统和上层业务可以各自演进、互相成就!
然而,打造这个“操作系统”的过程,是一个费事费力、工程浩大的事情,需要三思而行,在谨慎的评估、并选择后,就要用坚定的信心去推进。
热门文章
*每次「在看」,都是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