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对论文Tensor Decompositions and Applications进行了翻译、整理、筛选和适当的补充,如何希望深入理解可以阅读原文。
相关文章:
【张量分解(一)】符号与基础知识
【张量分解(二)】CP分解
一、CP分解
1.1 定义
CP分解就是将一个张量分解成多个单秩张量的和。例如,给定一个三阶张量X∈RI×J×K,则CP分解可以写为
X≈r=1∑Rar∘br∘cr
其中,∘是指向量外积,R是正整数且ar∈RI,br∈RJ,cr∈RK。下图展示了三阶张量的CP分解

将上面的CP分解展开,也可以写作
xijk≈r=1∑Rairbjrckr,i=1,2,…,I,j=1,2,…,J,k=1,2,…,K
此外,对于三阶张量来说,可以从通道切片(frontal slice)的角度表示CP分解
Xk≈AD(k)BT,D(k)≡diag(ck:),k=1,…,K
其中,Xk表示张量X的第k个通道切片。对于行切片和列切片也可以写出类似的公式。
1.2 张量矩阵化后的CP分解
在文章【张量分解(一)】符号与基础知识中介绍过张量的矩阵化。这里主要介绍将张量转换为矩阵后的CP分解。
首先,定义因子矩阵(factor matrices)为CP分解中组成单秩张量的同一维度的向量合并成的矩阵(这个表述有点绕)。具体来说,就是把所有的a向量合并成一个矩阵A=[a1a2…aR]。同理,还可以合成因子矩阵B和C。那么矩阵化后的张量CP分解形式如下:
X(1)≈A(B⊙C)T
X(2)≈B(C⊙A)T
X(3)≈C(B⊙A)T
其中,⊙表示Khatri-Rao积,X(i)表示张量X的模i矩阵化后的矩阵。
1.3 符号表示
为了更加简洁的表达,CP分解可以简写如下X≈⟮A,B,C⟯
实在是打不出空心方括号(摊手),只能用⟮⟯代替了。
通常,假设矩阵A,B和C的列向量是标准化后的向量,并且将提取出来的权重合并入向量λ∈RR,因此CP分解还可以写成X≈r=1∑Rλrar∘br∘cr=⟮λ;A,B,C⟯
1.4 高维扩展
先前主要介绍的是三阶张量的CP分解,主要是因为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对于N阶张量X∈RI1×I2×⋯×IN,其CP分解为
X≈r=1∑Rλrar(1)∘ar(2)∘⋯∘ar(N)=⟮λ;A(1),A(2),…,A(N)⟯
其中,λ∈RR且A(n)∈RIn×R,n=1,2,…,N
类似的,N阶张量X进行模n矩阵化后的CP分解为
X(n)≈A(n)Λ(A(N)⊙⋯⊙An+1⊙An−1⊙⋯⊙A(1))T
其中,对角矩阵Λ=diag(λ)。
二、张量的秩(Tensor Rank)
2.1 张量秩的定义
用于生成张量X所需要的单秩张量的最小数量即为张量X的秩,用rank(X)表示。换个角度,张量的秩就是CP分解时单秩张量数量的最小值。
2.2 张量秩与矩阵秩
此外,张量的秩与矩阵秩的定义非常相似,但是二值的性质非常的不同。例如,实数张量的秩在实数域R和复数域C上可能会不同。另一个张量秩和矩阵秩的显著不同是,当前没有一个直接的方法来确定给定张量的秩。例如,Krushkal对特定的9×9×9的张量进行分析,只能确定其秩在18到23之间。在实际应用中,张量的秩是通过CP分解来确定的。
2.3 张量的最大秩和典型秩
最大秩:一类张量能够达到的最大的秩称为张量的最大秩(maximum rank)。典型秩:一个从均匀连续分别中随机抽取元素所组成的张量中,出现概率大于0的任何秩。
具体来说,对于所有形状为I×J的矩阵,最大秩和典型秩均等于min{I,J}。但是对于张量来说,最大秩和典型秩可能不相同,而且典型秩可能不只一个。例如2×2×2张量的典型秩为2或3,通过蒙特卡洛实验也可以发现秩为2的张量占79%,秩为3的张量占21%,秩为1的张量在理论上虽然可能,但是实际概率为0。
对于一般的三阶张量X∈RI×J×K,当前只知道其最大秩的一个弱上界
rank(X)≤min{IJ,IK,JK}
对于特定形状或类型的张量来说,有可能存在一些确定最大秩和典型秩的具体值或者范围的方法,可以参考原文Tensor Decompositions and Applications
三、唯一性
高阶张量的一个有趣的特性是它的秩分解是唯一的,而通常矩阵分解不是。
3.1 矩阵分解的不唯一性
对于秩为R的矩阵X∈RI×J,其秩分解可以写为
X=ABT=r=1∑Rar∘br
具体来说,对于矩阵X的SVD分解为UΣVT,为了与上面的秩分解对于,令A=UΣ且B=V。但是,如果令A=UΣW且B=VW,其中W是R×R的正交矩阵(WTW=E),同样也满足矩阵秩分解的定义。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轻易的构造两个完全不同的单秩矩阵集合,但是集合中的矩阵相加就等于原始矩阵。而SVD分解的唯一性仅仅是因为正交约束的加入。
3.2 张量分解的唯一性
通常,在十分微弱的约束条件下,张量的CP分解就是唯一的。对于秩为R的三阶张量X∈RI×J×K,其CP分解为
X=r=1∑Rar∘br∘cr=⟮A,B,C⟯
而唯一性就是指上面的分解中是唯一可能的单秩矩阵的组合。当然,这是排除了缩放和重新排列后的唯一性。例如这里使用置换矩阵对分解后的单秩矩阵的列进行重排列
X=⟮A,B,C⟯=⟮AΠ,BΠ,CΠ⟯
其中,Π是R×R的置换矩阵。同样,对于将CP分解中的向量进行缩放也不影响CP分解的结果,例如
X=r=1∑R(αrar)∘(βrbr)∘(γrcr)
其中,αrβrγr=1,r=1,...,R
3.3 CP分解唯一性的充分条件
对于CP分解X=⟮A,B,C⟯,令kA、kB、kC分别表示矩阵A、B、C的秩,那么CP分解唯一的充分条件是kA+kB+kC≥2R+2
将上面的条件扩展至N维,对于张量X=r=1∑Rar(1)∘ar(2)∘⋯∘ar(N)=⟮A(1),A(2),…,A(N)⟯,其CP分解唯一性的充分条件为
n=1∑NkA(n)≥2R+(N−1)
3.4 CP分解唯一性的必要条件
上面的充分条件在R=2或R=3的条件下,也是CP分解唯一性的必要条件,但是当R>3则不成立。更加广泛的CP分解唯一性的必要条件为
min{rank(A⊙B),rank(A⊙C),rank(B⊙C)}=R
推广的N维情况下,则
minn=1,…,Nrank(A(1)⊙⋯⊙A(n−1)⊙A(n+1)⊙⋯⊙A(N))=R
但是,由于性质
rank(A⊙B)≤rank(A⊗B)≤rank(A)⋅rank(B)
因此,N维下的必要条件可以扩展为
minn=1,…,N(rank(A(1))⋅⋯⋅rank(A(n−1))⋅rank(A(n+1))⋅⋯⋅rank(A(N)))≥R
3.5 CP分解唯一性的判断标准
对于秩为R的三阶张量X∈RI×J×K,当满足条件
R≤K并且R(R−1)≤I(I−1)J(J−1)/2
则,其CP分解是唯一的。
类似的,对于秩为R的四阶张量X∈RI×J×K×L,其CP分解唯一的条件是
R≤L并且R(R−1)≤IJK(3IJK−IJ−IK−JK−I−J−K+3)/4
四、低秩近似与边界秩(border rank)
4.1 矩阵的低秩近似
给定一个秩为R的矩阵A,那么该矩阵的SVD分解可以写作:
A=r=1∑Rσrur∘vr,其中σ1≥σ2≥⋯≥σR
那么该矩阵的秩k近似,可以直接使用SVD分解中前k个部分,即
B=r=1∑kσrur∘vr
4.2 张量的低秩近似
上面对于矩阵的结果并不适用于张量。给定一个秩为R的三阶张量,其CP分解为
X=r=1∑Rλrar∘br∘cr
按上面矩阵的低秩近似来看,三阶张量的秩k近似也应该是其中k个部分的和,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Kolda提供过一个例子,对于一个三阶张量的单秩近似并不是秩2近似的组成部分(在矩阵的低秩分解中一定成立)。因此会得出一个推论,一个张量的最优秩k近似中的k个组成部分并不是按顺序求得的,而是需要同时被发现的。
总的来说,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有时一个张量的最优秩k近似不一定存在。如果一个张量可以通过低秩的因式分解任意逼近,那么该张量就是一个退化张量。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给定一个秩为3的具体三阶张量X∈RI×J×K为
X=a1∘b1∘c2+a1∘b2∘c1+a2∘b1∘c1
其中,A∈RI×2,B∈RJ×2,C∈RK×2是由于上式中对应的向量组成的,且这三个矩阵的列向量线性无关。
上面描述的张量可以使用下面的下面的秩2张量进行任意的近似
Y=n(a1+n1a2)∘(b1+n1b2)∘(c1+n1c2)−na1∘b1∘c1
原始的秩3张量X和近似的秩2张量Y之间的误差为
∥X−Y∥=n1∥∥∥a2∘b2∘c1+a2∘b1∘c2+a1∘b2∘c2+n1a2∘b2∘c2∥∥∥
当然,这个误差可以任意的小。
4.3 边界秩(border rank)
在不存在最优低秩近似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边界秩。其定义为,能够以任意非零误差充分近似给定张量的最小单秩张量的数量。形式化的定义为
rank(X)=min{r∣对于任意ϵ>0,均存在一个张量E满足∥E∥<ϵ且rank(X+E)=r}
显然,rank(X)≤rank(X)
五、计算CP分解
本小节介绍怎么计算一个张量的CP分解。
在前面的小节中提到过,没有一个有限的算法可以确定张量的秩。而CP分解则是将待分解张量分解成R个单秩张量,其中R就是待分解张量的秩。因此,计算CP分解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张量的秩。
大多数的CP求解思路是尝试不同的R值来拟合待分解张量,直至找到一个最佳的分解。对于无噪声的数据,那么可以对R的值从1,2,…这样逐步尝试,从而得到一个最优的CP分解。但是,前面介绍了张量的低秩近似,一个张量可以被一个更低秩的张量任意逼近,这在实际中有一些问题。
5.1 计算三阶张量的CP分解
假设CP分解中的R取值已经确定,那么这里介绍一种求解CP分解的ALS(交替最小二乘法)算法。
令X∈RI×J×K,该算法的目标是计算一个包含R个单秩张量的CP分解,使其尽量近似X,即
minX^∥X−X^∥,其中X^=r=1∑Rλrar∘br∘cr=⟮λ;A,B,C⟯
交替最小二乘法(ALS)就是固定B和C,求解A;再固定A和C,求解B;再固定A和B,求解C。重复上面的过程,直至满足收敛条件。这就是ALS的思路。
固定两个张量来求解另外一个张量,这就变成了线性最小二乘的问题。例如,B和C固定,那么依照1.2节中张量矩阵化后的CP分解,那么就能把上面的最小化问题重写为
minA^∥X(1)−A^(C⊙B)T∥F,其中A^=A⋅diag(λ)
上面的最小化问题的最优解为
A^=X(1)[(C⊙B)T]−1
其中,-1是指张量的伪逆,而Khatri-Rao积的伪逆可以进行变换,因此上面的最优解还可以写作
A^=X(1)(C⊙B)(CTC∗BTB)−1
这个版本写法的最优解有一个优势,仅需要求解一个R×R矩阵的伪逆,而不是JK×R矩阵的伪逆。最后,对矩阵A^的列进行标准化后就得到了矩阵A。
5.2 ALS算法在高维张量上的应用
给定N阶张量X∈RI1×I2×⋯×IN,使用CP分解将其分解为R个单秩矩阵的ALS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