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淘汰“三类人” VS 亚马逊PIP, 企业是否有员工淘汰权?

“996.ICU”的话题热度未减,上周,京东的一封内部信又成功引发网友围观。

1 京东内部信: 这三类人都要淘汰或协商解决掉!

有京东员工爆料称,公司又出新策(有种未经证实的说法是这个截图是刘强东亲自发的内部信)。这次,京东的裁员政策对准了这三类人:

不能拼搏的人、不能干的人、性价比低的人,都要被淘汰!

京东淘汰“三类人” VS 亚马逊PIP, 企业是否有员工淘汰权?

京东内部信

消息一出,网络上一片哗然,大部分都是对京东的控诉和质疑。

京东淘汰“三类人” VS 亚马逊PIP, 企业是否有员工淘汰权?

 

而东哥也被网友“啪啪打脸”。

 

京东淘汰“三类人” VS 亚马逊PIP, 企业是否有员工淘汰权?

 

京东淘汰“三类人” VS 亚马逊PIP, 企业是否有员工淘汰权?

 

京东淘汰“三类人” VS 亚马逊PIP, 企业是否有员工淘汰权?

截图自网络

随后,京东发布官方声明,称这是“脱离邮件上下文语境和具体案例”而产生的片面解读。

京东淘汰“三类人” VS 亚马逊PIP, 企业是否有员工淘汰权?

 

的确,脱离前后文片面去解读一封站内信的确可能会让人误解。

但自去年开始,京东就不断因政策修改而一次次刷上新闻热搜:

从取消快递员底薪,到实行“995”工作制;

从高管末尾淘汰、到普通员工离职潮…

让网友们不禁发问:京东这是怎么了?

京东淘汰“三类人” VS 亚马逊PIP, 企业是否有员工淘汰权?

 

有人说,管理企业不是做慈善、 高效的公司不会养闲人,尤其是在注重效率和成本的电商零售公司。对于消极怠工、绩效不好、没有干劲的职员,就是应该采取措施,因为优胜劣汰是职场的生存法则。

但是,如果将员工管理简单直白地如京东一样归类为“就要淘汰这三类人”,那么企业对于内部的问题归纳,可能未免过于单一和片面。

我们不妨来看看,同样做电商零售,并且还以“高压文化”闻名的亚马逊,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2 高压的亚马逊文化和曾经的PIP制度

很多人都将美国大型科技公司与程序员养老院画上等号。

这种说法显然是片面的,以亚马逊为例,在亚马逊,无论你是程序员、文职还是仓库工人,都有着极高的工作强度。

对于办公室员工来说,“996”并不少见,即使是周末、深夜或节假日,甚至生病,也需要oncall待命。

京东淘汰“三类人” VS 亚马逊PIP, 企业是否有员工淘汰权?

图片来源:seattletimes.com

从事体力工作的仓库工人就更辛苦了。几年前,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某一个亚马逊仓库里,工人们在38度高温下不停工作,门外就停着一辆救护车,随时准备抢救中暑累晕的工人。

京东淘汰“三类人” VS 亚马逊PIP, 企业是否有员工淘汰权?

图片来源:metro.com

除了高强度的工作,亚马逊对于员工的考核和随之而来的处理也极为严苛。

亚马逊一直实行的的是PIP制度(Performance Improve Plan)。

PIP,是对于年终评级最低的一批员工的绩效提高计划,用一段时间来督促和激励表现不佳的员工。如果最终还是达不到要求的员工则会被要求离职。

PIP一般持续几个月,期间不能升职,加薪,换组,而且这个记录会永远保留在公司档案里。

但是,被放进PIP里的员工,很少有成功“洗白”的。在亚马逊员工的心里,被放进PIP,基本上等于“宣判死刑”。

京东淘汰“三类人” VS 亚马逊PIP, 企业是否有员工淘汰权?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2016年底。

当时,一位被放入PIP的华裔员工跳楼事件点燃了亚马逊员工长久以来的积怨,也让管理层意识到,亚马逊已经是一个有着56万员工的巨型公司,在人事管理方面,他们应该采取更灵活、更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法。

于是,PIP的新规——Pivot Program,诞生了。

3 Pivot Program = PIP"缓刑"新规?

2017年,亚马逊对原来的PIP制度进行了更新,新增一个名叫“Pivot”的环节。

和之前的PIP不同,Pivot Program

让表现落后的亚马逊员工有了更大“存活”的概率。

表现不佳、performance处于末位的员工会先进入一个devlist,在list上的“问题员工”会有manager制定计划帮助其提高performance。

如果表现还是不尽如人意,那么就将面临3个选择:

  1. 拿离职金,走人;
  2. 依然选择进入PIP流程。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内,如果工作表现能让上司满意,就可以从pip“毕业”,恢复到正常的工作中去;
  3. 可以选择进入员工申诉环节。“问题员工”将在陪审团的视频监督下,和manager当面对峙。

为了避嫌,陪审团成员将会从全球各地的亚马逊办公室招募,挑选有着相似工作经历和内容的亚马逊员工组成。最终,陪审团会根据员工和他manager的陈词进行投票,表决他的去留

京东淘汰“三类人” VS 亚马逊PIP, 企业是否有员工淘汰权?

图片来源:techreleased.com

据Business Insider报道,70%的员工会申诉失败,这就意味着他们还是得在拿钱走人和进入PIP之间选择;成功申诉的员工,则可以退出Pivot,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或申请换组。

4 如何评价Pivot Program

估计看到这里的读者,有一些已经开始嘀咕,PIP或Pivot Program只是走个过场而已,该被裁掉的员工,最终还是无法避免被裁的命运。

但是,我们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想一想?

和很多直接让表现不佳的员工收拾东西走人的公司相比,PIP制度给了员工一个缓冲。实在要走人,至少还有找下家的时间。

京东淘汰“三类人” VS 亚马逊PIP, 企业是否有员工淘汰权?

 

而且,在后PIP时代,通过Pivot Program成功为自己辩护的亚马逊员工有30%,而如果没有这个Pivot Program,雇员们的生还机率是0%。

评判一个员工的表现好坏,需要多重标准来判定。Pivot Program为雇员们提供了维护自己权益的机会,员工们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有了一定的发言权。

京东淘汰“三类人” VS 亚马逊PIP, 企业是否有员工淘汰权?

 

诚然, Pivot Program的规则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陪审团的成员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如果选择没有工作交集的同事,失去了日常接触的评价是否有借鉴价值?如果选择组里的同事,那么如何避免出于个人喜好的投票?

但是,我们依然要看到,亚马逊在通过Pivot Program来逐步改变人们对于其高压文化的印象,把员工真正当成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司内部的辅导和培训,摈弃基于绩效“一刀切”的人事制度。

这是一个企业向社会和员工展现出的气度,也是软实力的体现。

5 如何才能避免自己成为被淘汰的人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雇佣一个性价比不高的人,给公司带来的影响是多重的。不仅会在人事上造成冗余,还会阻碍新鲜血液的补充。

长此以往,在开展新项目和发展产品上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以,企业在管理角度想积极地“处理”性价比不高员工的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但处理的具体措施和方式,就是最能体现企业间实力和文化区别的地方了。

京东淘汰“三类人” VS 亚马逊PIP, 企业是否有员工淘汰权?

 

但更值得思考的是,是否现在在市面上“不能拼搏的人、不能干的人、性价比低的人”数量真的太多了呢?人才供需不成正比,所以一些企业才敢大刀阔斧、不留情面、残忍地进行淘汰。

不论是北美还是中国,企业内部的新陈代谢每天都在进行。

就连oracle在上个月裁员的时候,从宣布到收拾东西走人,留给被裁员工的喘息时间甚至不足30分钟,也并未给被裁员的人多少机会进行改进。

京东淘汰“三类人” VS 亚马逊PIP, 企业是否有员工淘汰权?

图片来自twitter,版权属于原作者

所以与其比较哪家企业的员工管理更为“人道”,不如花时间加强自己的能力。

毕竟,企业雇佣员工并不是其他原因,唯能力耳。

E/N/D

更多科技求职咨询,请关注“来Offer”!www.laioff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