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员和外卖小哥的区别,是机器和人的区别
这两天《人物》公众号一篇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关于外卖员的深度报道刷屏了,在此之前呱哥对外卖员的印象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
偶尔在电梯里遇到外卖小哥还会交谈几句,产品经理的职业毛病上身。
张口就是灵魂拷问,比如你一天送多少单?一单提成多少钱呀?一天能送多少单呀?
想到外卖员是产品经理35岁之后的备选职业,有时候看他们的眼神又特别充满关切。
有时候做出租车,碰见外卖员强行变道和闯红灯,司机师傅都会骂骂咧咧的喊几句,sb,真不怕死啊!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看到人物这篇报道之前,才知道外卖小哥飘逸的骑车路线,是严苛KPI考核的产物,又不免心生一丝愧疚。
虽然以前下雨的时候,有想过下雨天的订单暴涨和运力暴跌矛盾不可调和,外卖小哥出现意外不可避免,但是意外伤亡率如此之高,也是吓到我了。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在这篇文章发送之前,外卖平台无疑是成功的,数据化运营玩的贼6。
考核配送站的指标就有,承接的单量,超时率、差评率、投诉率等,其中超时率是重中之重。
围绕考核指标后面又有一整套 积分体系,这套积分体系又直接和外卖小哥的收入挂钩,让人可以像机器一样,为了数据,拼命的往前冲。
在配送路线上,美团通过优化算法,让平台降低了19%的运力,但是真实情况是 实际外卖配送场景高度复杂。
地图精度、建筑复杂度、天气等,每一个环节出现波动,都有可能造成配送时间不可控。但是配送算法的锅,只能让外卖小哥来背。
如果把配送员当成一部机器,那么美团的产品设计机制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现实是配送员和外卖小哥的区别,是机器和人的区别,偏偏外卖小哥是一群要养家糊口的人。
他们有生命,有悲喜,千算万算,美团的产品经理偏偏没有把人文关怀考虑进去。
有时候数据会骗人的,当大家都瞄准送餐准时率的时候,没有人提出这个指标是不是合理,也许当时有人提出来了,被压下去了,这就是产品经理的悲哀。
这时候我在想,也许 微信的龙哥一开始在设计这款产品的时候,会不会考虑到外卖小哥的感受呢,他会怎么处理?
今天饿了么和美团先后除了pr稿,饿了么反应最快,提出了让用户点击是否延时五分钟,按钮级别的方案做pr回应。
反观美团的回应,从系统、安全保障、奖励模式、骑手关怀、听取意见 方面,体系化表达自己的改进方向。
两篇pr反馈,高下立分,饿了么给人敷衍和抖机灵的感觉。美团给人的感觉是诚意满满。
从系统层面看,饿了么的方案是一个p6级别产品就能想出来的方案,发出来之后,马上被产品同行吐槽。
比如强行把C端用户拉入整个决策流程中来,最后的后果就是谁点击这个按钮,未来谁就可能被杀熟,而且有把平台风险转嫁给用户之嫌。
饿了么内部不乏聪明的产品人,这个方案被诟病,我猜是因为要快速反馈,没有经过大范围论证的拍脑袋想法。
关键是这么大一个平台,如果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反观美团就很鸡贼了,先让饿了么发pr探个路,当得知大家对饿了么的pr不满,对外卖员的遭遇同情,并表达对准时率其实没有平台想象中的那么看重。
马上把诚意满满的改进方向列出来了,注意不是改进方案,而是方向,没有精确到按钮级别。
因为这么快出按钮级的方案,做过产品的人都知道,被拍的概率极大。
之前呱哥就对人物公众号赞赏有加,也订阅了2020年人物纸质杂志。
这篇稿子一出来即反应了社会现状,也起到了社会监督的作用,相信未来也会促进外卖平台的改进。
写道这里,呱哥又激动了一把。之前还在纠结写自媒体属于自怨自艾,但是如果想着自己的初心是去呈现事实和改进一点社会现状。
这不就是自己苦苦追寻的意义嘛!!!
好看的人在点亮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