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整理】B端大厂的面试技巧整理

B端大厂的面试技巧整理

本文包括四个部分:
前景篇:B端产品未来十年的发展
能力篇:大厂B端产品核心能力拆解
挑战篇:成为大厂B端产品经理3个准备步骤
落地篇:日常如何快速积累B端产品能力
答疑环节

前景篇:B端产品未来十年的发展

1、B端产品定义:
(1)以业务发展、商业模式的承载落地为主要服务范围
(2)一般以企业、经济组织,及相关各商业角色为核心服务对象*****
(3)通过产品系统,支持一系列业务管理、业务生产、服务支撑等核心业务领域
(4)来帮助企业完成商业目标
2、未来B端产品前景远大的原因:
(1)C端人口红利即将吃透,要改造B端,发挥效率;
(2)做产业互联网,完善供给侧数据链,链接C和B的两端,完成整个产业链的打通;(产业互联网)
(3)资本也在用实际行动投入B端,纯TOC的产品不足三分之一

能力篇:大厂B端产品核心能力拆解

1、为什么要拆解大厂的能力模型
有的放矢

2、为什么喜欢进大厂
(1)高薪、镀金
(2)大厂的业务复杂性高、成长更快:面对亿级的用户,任何一个小问题都会被无限放大,倒逼你解决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3)身边的“牛人”很多,可以督促自己快跑:身边的同事都是行业资深专家,你对接的合作伙伴也都是公司级CXO级别的人,所以所见所听,考虑问题的角度都是直达本质的内容。
(4)完善的考核、分享机制,更全面认识和提升自己:阿里巴巴有“361”,腾讯有“讲师制度”,这些制度都能让你更快更多地加快个人学习的节奏。

3、大厂的产品工作内容
以阿里为例:
【复盘整理】B端大厂的面试技巧整理

  • P6(交付产品)

    工作职责:听懂别人让干什么的基础上,把这件事干好
    难点:(1)准确的理解需求;(2)完整把握产品落地实现,及时交付;

  • P7(把握全局)

    工作职责:定义问题,并且能够做出创造性的方案,做规划,保障产品的投入产出比(暂时不考虑业务盈利)
    难点:(1)定义问题,有自己深刻的理解;(2)协调多团队,完成产品规划;(3)保障产品的投入产出效益;

  • P8(前瞻突破-做的比人好)

    工作职责:主导多条产品线,实现有效运营和增长(商业性高了);(2)形成相比业界大多数同类产品更搞笑和创新的全局规划和运营方案(和别人竞争);(3)在BU层具备影响力,使各方利益有机结合;(4)产品节奏要匹配商业节奏;

  • P9(领先业界-做的比人好很多)

    工作职责:(1)形成预判;

挑战篇:成为大厂B端产品经理3个准备步骤

前言、进大厂变难了吗?
大厂版图扩展速度远超人们想象,所以机会变多了

1、挑战大厂产品的三部曲:
(1)明确门槛:解读大厂需要哪些硬门槛,找准进入大厂的破局点
(2)解读机会:分析一个岗位的职责,要求和自身能力的匹配程度
(3)准备求职:掌握内推、简历、面试等技巧,把自己推荐给大厂

2、明确门槛:
(1)拥有丰富传统行业数字化经验的人:产业互联网是把传统行业互联网化;产品成长是一个需要时间沉淀的过程;进入GDP占比高的行业(物流GDP占比20%):ERP、物流、TOG、医疗;
(2)拥有新兴行业实践经验的人:追着风口跑,形成一个成熟的业务,“社区团购”、“出行”、“外卖”
(3)拥有巨大潜力的人:学历高、经验多
(4)其他大厂/准大厂的人:大厂之间跳槽

3、解读机会:
(1)行业理解(定义问题与解决方案):能够根据实际的业务状况,定义出本质问题,然后构建相应的产品解决方案;
(2)产品执行(产品迭代与结果):产品设计(模块拆分)与落地的核心过程,遇到问题及迭代的思考逻辑(如优先排布,推动业务团队配合),以及最后取得的结果;
(3)自身的延展性(方法论):能够总结自身的蟾皮思考方法论,拥抱变化;

4、准备求职:
(1)找到好的渠道:内推or猎头
(2)认真准备一份简历:一页纸(A4纸,不要超过两页),几句话(我是谁、做了什么、为什么做、有什么结果),突亮点(把最匹配的内容放在前面突出表达)
(3)不要撒谎;
(4)STAR原则:3到5个案列
(5)有数据讲数据、没有数据讲案例、没有案列讲预期(含推理逻辑)
(6)对于低于预期的结果,注意总结反思,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进步

落地篇:日常如何快速积累B端产品能力

1、向书本学习:推荐2类书:第一类是大学教科书;第二类是产品书籍;
2、向竞对学习:借鉴与竞争:阅读产品说明书、去面试和招面试;
3、向线下学习:线下有解决方案,但是没法推广,有参考经验;

答疑环节:

1、能力要点:商业认知:商业应该怎么做?
2、B端可从事的职业:GDP占比高(物流);GDP增速高(医疗);跟着VC走(社区团购);
3、B端的产品业务需求分析:入门初期听业务;北极星模型???;刚入门不要做产品规划,可以做产品项目管理;每一个合作方都要出一个对接负责人;
4、减少需求变更次数:1)让甲方确定流程;2)与对方确定一个需求接口人;3)明确变更产生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