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千年历史的都江堰,蕴藏着这个智慧和水利工程原理
文 / 王不留(微信公众号:程序员生存指南)
昨天带娃专程去了都江堰景区。
都江堰是一个伟大的举世闻名的大工程。都江堰利用地形与水势、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解决了泄洪、排沙两大难题。
根据导游讲解,结合查询资料,都江堰的作用及巧妙之处整理如下。
岷江发源于岷山山脉,穿过成都平原,汇入长江的干流中。
在岷江从高山流向平原的出口处有座玉垒山。
江水到达此处后被迫掉头折返,无法继续向成都平原行进。
而岷江的另一岸却因为泥沙的淤积经常发生大规模的洪涝灾害。
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李冰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
李冰父子计划打通阻挡岷江的玉垒山,将岷江之水引入成都平原,形成灌溉网。
李冰将工程的实施点定在了岷江出山口的弯道处。
通过向江心投放卵石填充的竹笼,建造了一座类似鱼嘴的分水堤。
鱼嘴的一侧为内江,水位较深,水面较窄。
另一侧为外江,水位较浅,水面较宽。
因此,在枯水期,内江和外江的流量比是6:4。
而在汛期,内江与外江的流量比是4:6。
这样保证了进入成都平原水量的稳定。
此外,内江入口处,河床凹陷,而外江入口处河床凸起。
按照水流的自然规律,澄澈的表层水流向凹地,浑浊的底层水流向凸地,
所以,很大一部分的沙石都会被外江带走。
然后需要打通内江通往成都平原的通道。
阻挡通道的玉垒山,石质坚硬,山体巨大。若仅凭人力开凿,施工难度难以想象。
李冰使用火烧水浇的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开山的工作量。
高温的岩石遇到水急速冷却,在内部应力的作用下纷纷崩裂。
最终用了8年时间,在山上打开了一条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山口。
形成了形似瓶口的入水口,被称作“宝瓶口”。
宝瓶口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如果遇到洪水时期,大量的水被宝瓶口阻拦,水面就会上升,当水面超过旁边的飞沙堰时,就会被飞沙堰后面的排洪渠排往外江,达到二次排洪。
流入内江的河水仍有少量的泥沙需要排出。
李冰将分水堤的尾部降低,称之为“飞沙堰”。
内江水以巨大的冲击力流到此处,会被飞沙堰旁边狭窄的宝瓶口所制约,加上宝瓶口旁边“离堆”的顶托,在飞沙堰附近形成漩涡。
水中剩余的沙石大量被漩涡甩出飞沙堰,其余的沙石在飞沙堰对面的回水区凤栖窝沉淀。
流入宝瓶口的则是上层较清澈的江水。
即便如此,内江的泥沙依然不断堆积。
每年的枯水期都要对内江进行清淤。
公元前248年,都江堰完工,持续稳定的岷江水由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灌溉着平原上千万亩的农田。
都江堰是古人伟大智慧的结晶,顺应自然规律,至今生生不息,堪称世界水利文化的奇迹。
* 作者简介:王不留(微信: wbliu85),早晨四点开启奔跑人生的一枚非典型程序员。
关注微信公众号「程序员生存指南」,收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