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First:互联网进步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流量的再分配

本公众号有意最近关于内容作出整改,各位读者对本公众号的建议可以留言或评论提出。




01



本篇报告扎根于介绍Google的新设备以及分析其背后的驱动力和商业逻辑,向我们传递了一个观点:互联网的进步背后,反映出的是流量的再分配。

谷歌在秋季的发布会上推出了一系列硬件设备,其中包括:Google Home Mini/Max 智能音箱、Pixel 2/2 XL 手机、Pixelbook 笔记本、Pixel Buds 耳机和 Google Clips 相机等。2016年10月,Google提出其“AI First”战略,定位“AI+软件+硬件”,旨在利用其AI上的强大造诣,打造出新时代的硬件设备,改变其“只软不硬”的形象。本篇报告扎根于介绍Google的新设备以及分析其背后的驱动力和商业逻辑,向我们传递了一个观点:互联网的进步背后,反映出的是流量的再分配。互联网1.0的PC时代,流量集中于个人计算机,数据掌握在几家门户网站手里;互联网2.0的移动时代,流量集中在手机上,数据则掌握在Google、苹果、BAT等移动互联网公司手上;现在,社会逐步迈进互联网3.0时代,流量集中在通过物联网,被智能化的家居、汽车等硬件设备上。这也是从“Mobile First”到“AI First”的战略意义:增强硬件实力,打造“软件+硬件+AI“的智能硬件产品,通过物联网实现数据收集。

 本文源于申万宏源《人工智能的新钟声,智能家居时代来临——Google “AI First”系列报告之一》,


后互联网时代,技术进步使得物联网轮廓日渐清晰

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史,互联网1.0时代以PC 互联网为代表,其核心在于内容,海量信息实现互联共享,但互联网用户被动接受服务商生产的内容;互联网2.0时代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核心在于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联互通达到更高层次,去中心化使得用户可以自己生产内容。时至今日,不少人认为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网络服务已将互联网带入3.0时代;但也有投资者认为互联网3.0不过是炒作的噱头。在我们看来,互联网3.0将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是扩大为“万物互联”,在此基础上生成更大规模的数据、获取更强大的人工智能,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跃升。

AI First:互联网进步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流量的再分配

互联网3.0——物联网,背后的实质是流量的再分配。当少数巨头垄断了大部分流量,且流量的持续增长遇到瓶颈时,市场自然会酝酿大的变革。因此互联网的每一次换代升级,都是对流量这一核心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再分配。在PC 互联网的巅峰时期,个人电脑的普及率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少数几家门户网站垄断了大部分的流量。但同时,PC 的出货量也告别了高增长,流量持续增长的动力缺失,直到以iPhone 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打开新的流量来源。历史会不断重复,当下的互联网产业也呈现出类似的格局:手机已经高度普及,移动终端增速放缓,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不再,大部分的流量被控制在Google、Facebook、BAT 等巨头手中。种种迹象显示,现在我们正处在互联网2.0 到3.0 时代的过渡期,这意味着现有的流量分配格局将被打破,同时全新的、成倍的流量将通过物联网注入到新一代互联网体系中,其中蕴含的投资机会值得重点关注。

近几年,推动互联网3.0爆发的要素正在不断补齐:

1)算法端:以人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深度学习算法不断普及和优化;针对各类应用场景的大数据算法能够高效处理海量数据。

2)硬件端:低功耗的智能传感器等物联网终端设备技术成熟;以IDC 为代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使云计算等服务的成本出现可观的降幅。

3)数据端:移动互联网围绕“人”生成了大量数据,而物联网将围绕“物”引入更多的数据,构成大数据分析的基础。据此我们认为,当前已经到达互联网3.0 从积累到爆发的临界点。

AI First:互联网进步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流量的再分配

谷歌新品发布会:吹响攻向硬件市场冲锋号

硬件是AI 的载体,而AI 也将改变每一台硬件的本质

秋季新品发布会上,谷歌史无前例地集中发布了5 大类硬件新品,包含:智能手机Pixel2/Pixel2 XL、笔记本电脑Pixel book、智能音箱Google HomeMini/Google Home Max、智能相机Google Clips 以及无线耳机Pixel Buds。

颠覆“只软不硬”的印象,谷歌用自家硬件承载AI 的技术和理想。谷歌在软件领域一向扮演者领航人、奠基者的角色,然而尽管拥有最强大的搜索引擎和最流行的移动操作系统,谷歌在硬件领域却一直难有建树。从2011 年斥资125 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涉水智能手机,到2013 年在万众瞩目中拿下波士顿机器人、2014 年收购Nest Labs 进军智能家居,谷歌“变硬”的尝试一直没有停止。根据谷歌自己的说法:下一次的伟大飞跃,将发生在AI、软件和硬件的交叉路口。丰富的自有硬件,让谷歌的一众AI 技术拥有了可靠的载体,也被业界和媒体寄予厚望。

AI First:互联网进步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流量的再分配

AI First:互联网进步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流量的再分配

三大因素驱动谷歌走向“软硬结合”

做AI要软硬结合已成为巨头间的默契。亚马逊Echo 的持续热销、百度收购渡鸦科技、阿里推出天猫精灵智能音箱等,都显示出互联网巨头们在寻找软硬件结合点的努力。谷歌展现的变化正是时代变化的缩影,我们总结了Google“变硬”的三大原因:

1)相比于移动互联网时代,AI 时代硬件的入口地位更为凸显。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是最重要也几乎是唯一的硬件交互端,因此巨头在争夺入口时,更多集中于APP 层面,以至出现了微信、支付宝、Facebook 等超级APP。除了苹果外,谷歌、Facebook、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无一不是以软件和服务打天下的,硬件在多数情况下是无足轻重的“玩物”。比如谷歌用搜索引擎和Android 系统改变了世界,但却一直没有在消费级市场推出爆款硬件产品,尽管它做了不少尝试。而在AI 时代,交互变得更为多元,如语音、手势、面部识别等,使用场景也大幅细化。在此背景下,“一部手机走天下”显然不能满足需求,再强大的AI 技术,都需要与之匹配的硬件作为载体。硬件类型的扩张带来入口的分化,直接引发新一轮的入口争夺战:谁先抢到更多硬件入口,谁就能在AI 时代占得先机。Google 在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翻译、图像识别等AI 核心技术上超前于其他对手,但这些服务最终的落地必然需要硬件的支撑,等其他硬件厂商来提供匹配的产品,又将丧失先发优势和掌控力。这是Google“变硬”的第一个原因。

2)AI 时代大数据的重要性,使利用自有硬件构建生态成为巨头的首选项。

大数据之于AI 的重要性无需赘述,各大公司也都将数据视为了核心资产。因此对入口的掌控者们而言,数据越是重要,就越希望建立起一个围绕自身AI 体系的,能够施加强大控制力的,同时也排斥其他巨头的生态。要满足这样的条件,就必须自己来做硬件。

对Google 而言,Android 的失控是一大教训:由于操作系统的开放性,Android 中的Google 组件被手机厂商肆意删除、替代,巨大的Android 手机出货量并没有为Google带来相对应数据增长,三星、华为、小米等过往的合作伙伴借助Android 而崛起,但到了AI 时代有可能转变为竞争对手。

因此,通过自有硬件直接与用户建立连接,牢牢抓住每一个入口和每一个用户数据,让生态圈紧密的围绕自己,是Google 当下的最优选择。且自有硬件的推出,也大大增强了Google 对竞争对手的底气,将YouTube 从亚马逊Echo 下架便是例证。这是Google“变硬”的第二个原因。

AI First:互联网进步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流量的再分配

3)硬件的落地能反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苹果通过硬件的扩张,建立起硬件、软件、增值服务的良性营收比例,而Google 虽然在相当多的领域进行了探索,但变现依然严重依赖广告。只有在做硬件的过程中,才能在第一时间知道开发者、消费者对AI 的真正需求,才能提供更有竞争力的AI 产品和服务,这是硬件对软件的反哺。这是Google“变硬”的第三个原因。

AI First:互联网进步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流量的再分配

在自有硬件的加持下,谷歌将有实力打造全新的AI 生态。通过各类硬件,谷歌将AI时代的各个场景,如家庭、工作、旅行,乃至汽车,进行了智能化互联,入口不再局限于手机,而是覆盖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对这些入口的高度掌控,保证了谷歌在AI 时代继续居于盟主地位。这种建立生态圈的思路,也正在不断被其他互联网巨头所实践。鹿死谁手尚不可知,但对于“AI+软件+硬件”的战略,业内已经实现了高度共识。

原报告下载链接:Google的AI_first系列报告.pdf

02


本公众号打算重新定位和整改以前的内容。有意向在线上做社群+公众号的形式,线下做AI+中小学教育,我个人认为,人工智能只是开始,人类智能才是发起站阶段。

同时开放2个月的免费产品和服务广告提供给业界各位。不计算起始时间,一律2个月。终止时间最晚明年6月份结束。

微信群的话行业群大家加我微信审核才能进。技术群暂时开放。广告0容忍原则。

我微信如下:

AI First:互联网进步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流量的再分配

技术群二维码如下:

AI First:互联网进步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流量的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