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机工作原理和配置
1)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负责网络中相邻节点之间可靠的数据通信,并进行有效的流量控制。在局域网中,数据链路层使用帧完成主机对等层之间数据的可靠传输。数据链路层的作用包括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护与拆除,帧包装,帧传输,帧同步,帧的差错控制及流量控制等。
物理地址、网络拓扑。
组帧:把数据封装在帧中,按顺序传送。
定界与同步:产生/识别帧边界。
差错恢复:采用重传的方法进行。
流量控制及自适应:确保中间传输设备的稳定及收发双方传输速率的匹配。
2)MAC地址
用来标识主机身份的地址就是制作在网卡上的一个硬件地址。这个地址就是 MAC 地址,即网卡的物理地址。
MAC地址由 48 位二进制数组成,通常分成六段,用十六进制表示,如 00-D0-09-A1-D7-B7。其中前 24 位是生产厂商向 IEEE 申请的厂商编号,后 24 位是网络接口卡***。MAC 地址的第 8 位为 0 时,表示该 MAC 地址为单播地址;为 1 时,表示该 MAC 地址为组播 MAC 地址。
3)以太网的帧格式
以太网有多种帧格式,最为常用的 Ethernet Ⅱ的帧格式。 前导码(Preamble)包含 8 字节。前 7 字节的值为 0xAA,而最后 1 字节的值为 0xAB。 在 DIX 以太网中,前导码被认为是物理层封装的一部分,而不是数据链路层的封装。
目的地址(DA)包含 6 字节。DA 标识了帧的目的站点的 MAC 地址。DA 可以是单播地址(单个目的地)、组播地址(组目的地)或广播地址。
源地址(SA)包含 6 字节。SA 标识了发送帧的站点的 MAC 地址。SA 一定是单播地址(即第 8 位是 0)。
类型域包含 2 字节,用来标识上层协议的类型,如 0800H 表示 IP 协议。
数据域包含 46~1500 字节。数据域封装了通过以太网传输的高层协议信息。由于
CSMA/CD 算法的限制,以太网帧不能小于某个最小长度。高层协议要确保这个域至
少包含 46 字节。如果实际数据不足 46 字节,则高层协议必须执行某些(未指定)
填充算法。数据域长度的上限是任意的,但已经被设置为 1500 字节。
帧校验序列(FCS)包含 4 字节。FCS 是从 DA 开始到数据域结束这部分的校验和。校验和的算法是 32 位的 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法)。
4)交换机工作原理
1 初始状态;mac地址为空
2 MAC地址学习:交换机学习数据帧的源MAC地址,以及接受端口号,并添加到Mac表中
3 广播未知数据帧:交换机如果没有找到目的帧对应的条目,交换机就会以广播的形式,除接口端口外,所有端口转发出去。
4 接收方回应:以太网中有其他主机回应,交换机则将此帧的源mac地址和之前对应的转发端口号,表示起来添加到MAC表中。
5 实现单播通讯:以太网中有mac表对应主机的MAC和接收转发端口,就可以实现,交换机与其单播通讯。
5)交换机基本配置(思科模拟器)
1 基本模式
2 基本命令
备注:交换机中默认,MAC地址表保存时间为30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