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 时间

北京时间:
东经120°(东八区),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比格林尼治时间+8小时
Calendar bjcalendar = Calendar.getInstance();
bjcalendar.setTimeZone(TimeZone.getTimeZone(“GMT+8:00”));

平太阳时间:
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用到的北京时间就是平太阳时间,但使用时一半指当地的经度对应的时间(地方时),比如所在北京116°21′,这个经度和北京标准时间对应的经度相差3度,那么时间也就差了870秒左右。

  这里获取方式有二种,第一种使用GPS定位里面的时间,这个最准
   Calendar locCalendar = Calendar.getInstance();
   locCalendar(location.getTime());

   第二种使用当地城市坐标和北京(东八区换算)得到相对准确的时间
   其计算公式为地方标准时间=北京标准时间+4分×(地方经度一12O度)。
因为各经度相对东经120度时间差基本不会变化,可以定义成常量
      eg。北京数据如下
            "北京市区", 116.46, -850, 39.92//城市名称,经度,时间差(精确到秒),纬度
            "北京平谷", 117.10, -696, 40.13
             "北京密云", 116.85, -756, 40.37
             "北京顺义", 116.65, -804, 40.13
             "北京通县", 116.67, -799, 39.92
             "北京怀柔", 116.62, -811, 40.32
             "北京大兴", 116.33, -881, 39.73
             "北京房山", 115.98, -965, 39.7
             "北京延庆", 115.97, -967, 40.47
             "北京昌平", 116.20, -912, 40.22
     使用
      
          Calendar bjcalendar = Calendar.getInstance();
          bjcalendar.setTimeZone(TimeZone.getTimeZone("GMT+8:00"));
          Calendar locCalendar = Calendar.getInstance();
          locCalendarbjcalendar.getTimeInMillis() + selectCity.differTime * 1000);

真太阳时间:
太阳视圆面中心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真太阳日。1真太阳日又分为24真太阳时。这个时间系统称为真太阳时。因此,为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一致,把真太阳时定义为:真太阳视圆面中心的时角加12小时。因为真太阳时是观测太阳视圆面中心得到的,所以真太阳时也称为视太阳时,简称视时。即:真太阳时=地方时+均时差。

均时差:地球的轨道是椭圆的,依据克卜勒运动定律,太阳移动速度有时较快,有时较慢(+/-16分钟)。由于这个变换较小可以在相关天文观测数据里面把这些数值定义成常量
eg。:
(0, -189),//1月01日,-3:9
(1, -218),//1月02日,-3:38
(2, -246),//1月03日,-4:6
(3, -273),//1月04日,-4:33
(4, -301),//1月05日,-5:1

   Calendar calendar = Calendar.getInstance();
   calendar.setTimeInMillis(locTime -189*1000);

黄帝纪年
黄帝纪年是根据黄帝历和天干地支以及帝王世系表推算的华夏人文初祖黄帝即位以及创制历法的时间开始纪年。

农历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中历等名称。农历并不是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是以阴历(夏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1-2]
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由计算决定。
农历是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阴历月相总天数与阳历回归年总天数相适应
干支纪年:
干支(gānzhī)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干支纪月
干支纪月是指在农历中用干支记录月序。部分书籍只用地支纪月,每月固定用十二地支表示。把冬至所在之月称为“子月”(农历十一月),下一个月称为“丑月”(农历十二月),以此类推。故古历中的《夏历》以“寅月”为正月,又称建寅之月或建寅正月等。
干支纪月以农历每月初一日作为分界点。

干支纪时
干支纪时,就是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按照既定方式标记时间的纪时方法。它是干支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定方式为把1天分为12个时辰,从晚上23点正开始,从甲子这个干支开始标注第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之后每两个小时接着顺序标注,60组干支不断循环往复。由于地支只有12个,所以是固定不变的,古时人们说时辰的时候,只说地支就可以了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刻的计算,一般采用百刻制

百刻制说明:一日百刻。一时辰八大刻,二小刻。一大刻六十分,一小刻十分,一时辰共五百分。初初小刻为界,正初小刻为中。初一、初二、初三、初四为上四大刻;正一、正二、正三、正四为下四大刻。换算成现代秒数,即一分为14.4秒,一小刻为144秒即2.4分钟,一大刻为864秒即14.4分钟。

示例图片
万年历 -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