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先热热身--江恩那个看不见的正方在哪?

最近稍有减肥,身高和体重正好相等。老婆的表扬是:正好正方了。
人是圆筒状的,这个正方是什么?
180cm高=180斤重,这就是正方。如果能理解这个不能直观看见的正方的含义,你就很容易接受江恩理论中提到的正方了。这就是最简单的间接拟合数学方法的例子。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什么?去掉单位、去掉数字的数学性质,只有数字意义。
(注:笔者在《股市预测数学基础》中,对这种数学方法的来源和使用进行了讲解,这里只利用结论。)
我们现在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时间和空间(股价)的数字性质统一,才可以利用代数方法(使用笛卡尔数学坐标系,而非混沌坐标系)解决两者的关系,由于四维的那个坐标轴在三维体系中不可见,那么引入时间轴ict概念也就成了必须。这也是四维理论思路的来源。在一些拟合过程中,笔者去掉了i。爱因斯坦的方法是通过ict改变坐标轴的数学性质,将混沌坐标系转化为笛卡尔数学坐标系(爱因斯坦时期还没有混沌坐标系的概念);笔者的方法是利用这个坐标轴上的实体波对三维内的波的干涉影响,通过笛卡尔夹角坐标系向三维以内转化,因此可以去掉i。
让股价等于时间,这个时间实际是时间轴,而非我们通常所说的古典意义的时间。这样转化以后,我们就不用考虑股价的单位是美元还是人民币,还是美元/盎司,只需考虑,它就是一个数字,没有任何股市性质意义的一个数字,一个在坐标系中的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采用的就是这种多层次的间接拟合。江恩也是使用的这种方法,但是它不懂四维数学,才会出现前文提到的诸多理论解读和使用错误。
而时间的这种转化是复杂的,因为不是任何时间刻度都可以与股价形成正方,只有特定的时间刻度才有这种现象,或者说,只有特定的时间段才有这种数学拟合现象。
江恩的方法是在自然日情况下,天这个刻度可以和股价形成正方。也就是可以把自然日的天这个单位去掉,和股价进行成比例比对。斐氏循环寻找共振点的方法使用的是交易日,通过欧拉公式,你可以知道,斐氏循环也是一种近似拟合表达。
假如: n天(自然日)=N元;
可以简化为: n=N;
这就是最简单1:1的正方。
这可以看作一种狭义的正方,也就是要求比较苛刻的正方。
上证指数从开盘,用了6155天左右,走到了6124,6155约等于6124,这就是正方,而且正好是(约等于)1:1。这种级别,这种误差,可以接受了。
如果使用江恩360图表,也就是两个数字重合的极其特殊的情况。
#五、先热热身--江恩那个看不见的正方在哪?
这是15天、15点正方步长的360图表。15是这个图表的刻度,就像米尺的刻度是mm的,你就不要考虑1mm以下的数字的准确性,因为320.5mm,5是个估计数字。同样道理,15点以下的误差在这里忽略不计。
这个江恩360图表的误差实际大于15点,至于误差来源的数学原理分析,见《江恩图表使用教程》(已写完,尚未发表)。
用了186天,上涨了384点这种正方,利用图表就比较难于理解了,可以利用角度线来观察。
当然1:2;2:1;2.345:1等等,都可以形成正方。这是广义的正方。但不是所有的广义的正方,在股市拟合中都有共振点的意义。
#五、先热热身--江恩那个看不见的正方在哪?
这是上证指数从512.83上涨的一段行情,其中明显的形成了6次正方,这是利用理论的理想值2点/天(2:1),也就是整数情况画出来的图。其中三次几乎没有误差,三次出现江恩所描述的空转现象,空转是多出来的误差的一种解读方式,1/8考虑的是向下小一级分形因素的影响。当然你一定要细节修正误差,那样就会出现小数点了。
其中从下向上的第四个共振点就是186天,上涨了384点,用这种角度线判断这种正方还是要简单一些,用图表的方式,由于理论方式本身存在的误差,你很难发现特征(实际是时间的1/2和点位的0共振,这种描述很难理解。而且在图表中,这种规律不具有预测意义的唯一性,仅具有解读意义的唯一性。在360图表中,重要时间数字的水平轴和45度斜线,都是重要的共振点,也就是面对时间的1/2的180,对应空间数字180、360、375、540、555都有理论解读意义,预测并不唯一。
在解读图表过程中,笔者没有使用任何数字单位,这就是间接拟合方法只找数学特征,而不用考虑它表达的性质是什么的“独特”方法。当然,解读的时候,也不要牵强解释数字性质。为求股市拟合的简便表达,笔者选择了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性质描述的概念。而在这种间接拟合过程中,根本没有考虑数字所代表的性质。胖到正方,这实际就是在描述数字的性质,但是这种描述看似没有原则问题,因为本身这种生活上的描述不需要考虑原则,玩笑而已。
这种使用间接数学拟合方法的对于数字性质的描述,用到理论上就要谨慎。因为,你在研究过程中,并未考虑数字所代表的性质。(上文笔者已经解释了声波为什么要单独地、另外地解释声音物理性质,而不是采用声波子这个概念表述声音性质的原因。)基于股市的这种多层次间接拟合,如果你用上帝主宰的数字来描述,这是江恩的解读方法,你会感觉可以啊!你用所谓的自然规律来描述,这是经典理论使用的解读方法,你的感觉也是可以啊。但是,理论上,这就是一种特殊数字排列规律表达的一种简单线性规律,而且是只有数字这么排列,才有的一种数字规律。这是一种间接拟合数学方法。个人具有人文倾向性的理论解读,会产生不同的理论效果。因此,在理论解读这种多层次间接拟合方法的时候,你的人文思想倾向,决定理论导向。
如果依然没理解这一段的描述,可以再想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这种历法的多层次间接拟合,同理。粗俗一些,“七九脱棉裤,八九掏鸟窝”,这又多一层间接拟合。七九是天文意义的,地球围绕太阳所处位置的一种间接拟合;脱棉裤是对这种状态下地表通常温度的文学性的修辞。因为考虑农业,那么就关注河开;因为考虑着装,就有了脱棉裤。如果考虑神话,那么七九水神睡醒,八九天翁托梦也是合理的。是是而非!如果不懂间接拟合数学原理,你找不到这种解读的毛病,迷信、宗教、数理介入人文都是利用了这种间接拟合解读的软肋。这就是多层次间接拟合在解读环节中容易出现理论解读偏差的通俗解读。
江恩理论实际验证了狭义正方在股市中的拟合意义,对广义正方进行了探讨。但如果认为广义的正方都有数学拟合意义,那么就会陷入所有数字都有意义的尴尬境地,进而陷入玄学、宗教、迷信范畴。
这样的描述,让我们似乎看到了相对论四维时空的影子。
相对论中,为了让第四根坐标轴时间轴的ict与xyz空间体系形成关联,爱因斯坦将时间t乘以速度,单位换算后,这是长度单位。这样ct与xyz的数学性质统一了。由于在三维的直角坐标系中要体现一个与xyz同时产生关联的数学量,这是没法三维几何静态直接表达的或无法动态表达的,爱因斯坦借助了虚数i完成这个数学任务。这样,混沌坐标系数学性地转化为笛卡尔数学坐标系。
江恩、经典理论、博弈论中的部分数学方法都是采用古人的方法,包括物理界的牛顿,直接将混沌坐标系“粗暴地”当笛卡尔数学坐标系使用,产生的是近似的、有限范围的、函数表达唯一但几何表达不唯一的结论。当然,这些人并不知道还有混沌坐标系这个“东西”。
笔者“更过分”,在知道这是个混沌分形体系的前提下,知道这样做会产生代数意义的近似的解、模糊的解、几何意义下的不唯一的解、有限范围才可以这样做的前提下,将混沌坐标系、笛卡尔坐标系、虚数坐标系在有限范围混同使用,将虚数波、量子波与实数的机械波在有限范围混同使用,将虚空间与是空间在有限范围混同使用。因为笔者清楚知道自己在玩一个什么样的多层次的间接拟合数学游戏。这个数学游戏不需要解释股市的实际经济性质,只需要一个忽视可忍受误差的数学结论。
这个数学游戏,即便把卷曲维扩大几万倍,依然可以忽视;所以只考虑四维就足够了,而无需多维;这个数学游戏解释不了0,解释不了1(解释1也会陷入缩小的无限分形循环),解释不了太大的数字,因为那里已经没有数字原来的规律,或者规律被误差掩盖的面目全非。就是这么一个有限范围的多层次间接拟合方法。
引入虚数i是为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我们数学拟合的标的物是三维第一象限的内容,由于i的引入,拟合的标的物被扩展到第四维中的六个象限。
(注:这是很不几何的数学描述,这是一个使用三维标准,对虚拟的四维空间进行分区的方法。我们已经知道三维的规律在几何意义上,四维并不可以完全借用。但是假设借用了,四维的这个象限不是正方的,而是中国古代的米斗或者倒立的棱台或者金字塔前期的棱台建筑倒立的样子。三维的象限不是静态标准意义的正方,四维这个棱台也不是静态标准意义的棱台。)
再加上三维的八个象限,实际扩展到48个象限。爱因斯坦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相当于为了解几何题,利用数学辅助线的方法,扩大了数学结论的范围。因此,四维时空虽然借鉴了四维空间的数学方法,但描述的依然是三维第一象限的问题。第四维度中其他六个象限实际是虚解、无用解或镜像解。(这六个象限在第四维度中,并不是三维里面的与第一象限不同的其他七个象限。)
研究物理的,会在三维的第一象限寻找现实的验证。霍金认为多维实际就是放大镜的作用,他用放大镜看头发来形容这种方法,这是物理意义正确的;研究宗教、迷信的喜欢在第四维空间和三维的其他七个象限寻找数学拟合的“理论依据”,但说的不是物理,说的是假如这种数学现象客观存在的话,会怎么样。但这个假如终究是无法物理验证的,三维无限长的坐标轴之外是什么样子,这个数学拟合上来讲并不成立。有四维空间这个数学概念,是因为三维的坐标轴被粗暴地不讲道理地简化为有限长度,但是这种假设改变了关键的数学要素的性质。四维空间,三维以外这都仅仅是数学拟合游戏中,增加了一个虚拟条件(假设三维的坐标轴有限长,这很不数学),产生的辅助线而产生的虚解、无用解或镜像解。当然,增加ict这条辅助线,更加间接拟合,更加特殊而已,所以会很抽象。从这点而论,爱因斯坦打开的是数学界的潘多拉魔盒,这个盒子本来被欧拉关上。
爱因斯坦研究大一统的最终结果并没有成功,因为他意识到古典定义的时间这样的被改变,是有“外孙杀害刚出生的姥姥会怎么样这个时间悖论的”,改变了一个关键的已知条件时间的性质,导致解的数量被发散。(特斯拉号称研究出大一统结论,结果被人间蒸发了。而弦体现的是特斯拉的思想。)西方的一些数学家不是不懂这个道理,而是不区分数理与数学。那么在改变时间这个已知条件的数学性质并粗暴的认为这是数学意义正确的情况下,(古代数理的大一统也是利用这种类似手段掩盖数学问题而被有条件以为成功了)大一统数学、甚至大一统物理就可以实现。一些西方人正在研究这个。我们忽略了一个几百年前西方数学发展史的重要环节。那时候,数学是被用来证明上帝是存在的而且无所不能的,所以牛顿才研究出来“万有”引力这个间接拟合结论,“充分地证明了”宇宙是上帝一手策划的数学结果。《圣经》的《创世纪》第一天要有光,无比的正确。宇宙大爆炸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当然,牛顿也证实了盘古开天辟地这一事实,天地这个鸡蛋壳太小,盘古给开辟出来一个广阔的时空世界。数学和宗教在西方两千年来本来是一家,全靠宗教的“提携”,西方数学在历史上才未因文化的断档,依然保持延续进步。
(注:现代的大爆炸理论暂时无法物理观测证实的大爆炸之后的几亿光年范围(这个总时空被观测到的“第一颗”恒星距离大爆炸计算时间有几亿年),因为那里是光子这样的基本粒子的扩散,不可能观测到。而这部分对于物理,依然是假说。
因为你完全可以认为原始的爆炸源是个极大的黑洞,现在依然存在,仅仅是无法观测。这样就可以推翻大爆炸理论的这个部分。都无法证实,当然,这也意味着都无法证伪。西方最近几年也有这样的假说,认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总时空黑洞(虫洞)里,只不过被大爆炸理论的光环湮灭了。
这样描述实际不准确,应该描述为我们生活在基于地球观测的总黑洞视界外,但未逃离总黑洞的引力范围比较准确。在未得到最初几亿光年的物理观测证据以前,数学拟合意义上讲,这个理论可以与大爆炸理论同时存在。包括大爆炸理论的这个部分,待验证正确性。笔者去年发布双臂紧致螺旋总时空的几何模型,被信息的海洋湮灭。笔者看到这种言论之前几个月画出了这个三维几何模型。在这几亿光年里,两种假说数学拟合都正确,都可以解释现在已观测证实的部分,但物理本质上完全不同。如果总黑洞还在,这个双臂紧致螺旋总时空无需暗物质这个概念,因为有一半以上的实体物质不可能观测到;大爆炸理论则需要暗物质填补这个总时空丢失的质量,当然也未证实。另外,大爆炸的弥散区现在无观测证据,所以总时空多大暂无准确数字,而双臂螺旋时空的这个总时空是一个可测算的螺旋半径,这个推算过程使用的时间是基于大爆炸推算的时间的测算,同样无法证实。
同时,大爆炸的时间是按已证实的部分推算的未证实的部分,在没有观测证据的情况下,是假设规律依然存在,那么这个计算结果可能会有问题。因为光子光速运动下,时间变慢,这个时间段会比推算的结果长很多!也就是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实际可以是总黑洞喷发基本粒子的漫漫时间里发生的事件,直到这些粒子积聚到因质量变大速度减小到远远小于光速,这个时间变量才会与我们测算使用的时间单位接近。还有这个总黑洞怎么来的这个问题,解说起来很简单,现在的黑洞怎么来的,两种方式:恒星坍塌;两黑洞合并。N个黑洞到一起,就是总黑洞。两种黑洞形成方式已证实,但是总黑洞这个是基于已证实现象的逻辑推理,无法证实。
四维时空之外还有无限的三维空间,也许还是这样的四维时空,这就是宇宙的泡沫理论假说。这也属于扩展规律拟合范围,需要物理证实。当然基于现代的物理观测能力,暂时也不可能证实。所有就还有循环空间假说,我们这个总时空,坍塌之后再爆炸(喷发),这也逻辑上合理,也是现有规律被扩大应用范围,需要物理证实,当然现在这也无法物理性的证实。以上这些都是直接拟合并且用数学笛卡尔坐标系解决混沌坐标系问题的方法,数学上粗略近似是必然的。
终极问题,形成黑洞的最初物质怎么来的?这个需要物理学家现在研究的反物质假说来解释,由于随机性,对称但由于距离导致的未湮灭的部分产生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堆积成可见物质。当然物理学家现在在努力证实反物质这个物质是否真正存在。这就是是多层次的间接拟合数学方法。这是研究物理拟合的终极研究,已经快解决老子的无极变太极(0到1这个数理概念)的定量表达了。
西方人似乎不太在意物理界的假说与定律的区别,所以对于不能物理性证实的部分,总是会有突发奇想,假说不断。中国文化又过分在意假说与定律的区别,所以没人冒险搞假说,万一错了呢?这就是文化的区别。西方这种看似的不在意,符合宗教文化要求。)
这就是爱因斯坦维度方法打开的潘多拉魔盒里面放出来的一部分东西,多层次间接拟合的解读陷阱!
欧拉并没解释最美方程终结古代数理大一统这层意义,这样,西方的一些人也不知道这个简单的方程的多层次间接数学拟合的意义,在这条唯数的大一统数学的路上,渐行渐远。
如果科幻小说、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神话不能做为物理、数学间接拟合理论证据的话,也就意味着在几何四维的六个象限、三维的七个象限,至今、未来也找不到客观的物理证据。拟合数学结果和需要拟合标的物本末出现因果倒置(先假设改变已知条件的数学拟合结果正确再去利用数学结果找物理证据,物理界现在就是这个思路)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这是物理界、数学界的事情,笔者研究的是股市数学拟合,也就不参与这一块领域的研究了。“不小心”发明了间接拟合这个概念,才看出一点理论问题。因此,在股市数学拟合中,必须只研究三维的第一象限,其他三维7个象限的事情,更别说第四维的象限,尽管在数学演算过程中可能会利用,在结果中必须删除。只有这样,你才能数学性地拟合股市,而不用找上帝或大自然帮忙。
相对论的时间利用i、c,将时间转化为时间轴,变成一种长度,才可以与xyz这个空间体系进行关联,这才形成笔者说的笛卡尔数学坐标体系,而非混沌坐标系。只有笛卡尔数学坐标体系,代数、几何才可互相转化,被数学性地形成关联;而混沌坐标系没有这个数学特征。
现在,我们“生硬地”把股价等价于xyz空间体系,把股市的时间用ict理解,那么江恩所说的时间等于空间才可成立。之后,我们再做一件重要事情,把股价和时间的单位都忘了!因为它们已经不再是价格,不再是时间,单位已经没有意义。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找两组数字之间的数学关联,宛若数学游戏。
就像提丢斯-波德定律,行星排序的***与行星距离真的有线性拟合关系吗?可以有,可以没有;局部可以有,局部可以没有。因为你使用的是混沌坐标系!而且强硬地把它当做了笛卡尔数学坐标系使用!
这就是间接拟合数学方法必须留神,也必须面对的数学问题。这样在有限的范围会得到模糊的、近似的、逼近的数学拟合结果。
从数学拟合的角度来说,艾略特的波浪理论看见了股市中直观的波,却没看见股市中潜在的涌动。这实际是把混沌体系当作笛卡尔数学坐标系来研究。后人给波浪理论加了一个斐波那契循环的翅膀, 在交易日趋势行情体系中,也发现了共振点,或者叫正方。这补充了理论体系中的分形混沌要素。艾略特发现了分形特征,只是当时没有分形这个词。后人从股市中找到分形。笔者又发现,股市中的分形的几何特征依然是可变的,也就是分形不是简单的扩大、缩小、同级变化的分形,而是分形的基本结构的几何形态还在“偷摸地”变化的分形。分形是代数或者说函数概念,笔者描述的变化是几何的观察。
就像物理界的弦理论,一开始只描述了一个弦,后来不得不增加到5个。笔者发现,分形的几何形态同趋势情况下至少有三个不同的几何表现。不同趋势,形态分类会太复杂,未考虑。
江恩也发现了股市的波,以及波的分形,并用间接拟合数学方法,发现了自然日中存在的数学拟合共振点现象。他看到了暗流涌动的那个波,就如太阳的引力对地球的影响一样。他试图表达,却无从下手!他一生都在寻找这个数学拟合的理由,未果!西方人的习惯,解决不了的事情那就是上帝事情,就如中国人,这类事情都是老天爷的事情。江恩晚年,虔诚信奉基督教。
中国人研究江恩理论,如果你掉进三维的那七个象限、四维的空间出不来,也会掉入玄学和迷信。这是笔者几本书中都在提醒的事情。因为江恩理论中,很大的侧面都是在研究那个看不见的波动与看得见的波动的干涉与共振,也就是研究的重点在第四维度,而这个维度的现象无法简单的用圆几何表达,也就是无法直观的看到。只有将结论转回到三维空间中,这才是数学态度。否则,在四维的数学世界里,你会被“妖娆”所迷惑,流连忘返,陷于玄学。而四维数学或者四维空间是数学虚幻的,四维时空才是有拟合数学意义的,而且还要去除无用解。
这热身有点“暴力”,进度太快。但这是四维股市拟合理论的基础,但愿你能接受。
六、一点小建议
看这本书之前,建议先看笔者的《股市预测数学基础》,因为那本书是整个四维思想形成的来源,江恩可能接触到的历史部分的内容,以及对经典理论拟合数学部分的研究,也实际是避免因研究江恩而陷入迷信、玄学的“免疫针”。本书是一本综合性的技术“大杂烩”,没有明确的理论,只有间接数学拟合,当然可能会更多地偏好江恩理论一些。这是对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前提假设是你知道经典理论的内容都有什么。建议你先了解江恩理论、道氏理论、波浪理论、斐氏循环理论、三角洲理论、分形理论、博弈论及数学的混沌理论。
这本书与经典理论明显的不同在于数学性地重点研究预测的成功率以及未来的可能性,而非“完美地”“技巧性”地解读股市的历史。不回避预测的失败,但寻找提高预测成功率的办法。
承认博弈论中对随机性的探讨;承认未来预测的不唯一性;面对未来的不唯一,探讨减少预测数学计算结果的方法。
对股市的数学拟合前提是:
已知条件:股市趋势图、成交量。
求:未来的可能性。
这个已知条件是苛刻的,明显简化了题面,这样自然会增加了求解的难度。但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用大自然的伟大、神仙的高明等因素来解读股市。推导的原则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有数学拟合理由,同时放弃虚解、无理解、镜像解等。“求未来的可能性,”与笔者以前出的股市终极数学题(求出未来准确数组)的要求明显不同了,大大降低了求解的难度。
尽管信息、基础面、市场化程度等各种因素可能对未来股价的变动都有影响,但是对于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以及可能会延迟获得的信息因素、可能存在虚假信息的因素,给予彻底忽视。这对数学是公平的,符合数学“一根筋”的性格。但这些因素中得以验证的确切因素,可能会做为从n个未来中否定掉一些结果的限制条件。
写这一章的原因在于,如果你只想知道未来股市的唯一性意义的涨跌,特别是明天的涨跌,唯一性意义的什么时间到底什么样的点位,这本书依然帮不了你。笔者前面论述了,经典理论与博弈论的共同死角在明天-七天,面对明天,数学拟合的答案是:没有唯一性的精确的未来可言。
这本书,只是为了证明在上述的已知条件下,利用数学拟合方法,对未来的可能性的可定量化研究,未来是从n种结果中的选择出来的一种,也就是,你依然可能会预测错误,这是随机性造成的数学必然性。本理论仅仅是试图利用数学方法提高预测成功概率而已,从一系列看似无序的数组中,找到其中有有序价值的信息,并不是未来的全部信息。
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从发现理论使用问题开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