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信_药理学基本介绍【学习总结思维导图】
药理学基本介绍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几个基本概念
药物
指对机体原有的生理功能或生化代谢过程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用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以及用于计划生育。
毒物
是指在较小剂量即可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损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
药物作用
药物与机体大分子间的初始作用
药物效应
药物作用引起机体的反应
兴奋
使组织、器官原有功能的提高(肾上腺素)
抑制
使组织、器官原有功能的降低(氯丙嗪)
基本任务
阐明药物作用规律与其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发挥药物最佳疗效、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开发新药,发现现有药物的新用途
为其他医学学科的研究探索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
药物作用
作用方式
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范围)
局部作用
吸收入血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作用
全身作用
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机体相关部位发挥作用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方式)
直接作用
原发作用
间接作用
继发作用,直接作用引起
选择性
药物进入机体以后,只对某组织、器官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另一些组织、器官则作用很弱甚至无作用,这种在作用性质和作用强度方面的差异
两重性
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①对因治疗
治本:消除致病因素(抗菌药)
②对症治疗
治标:改善疾病症状(发热的治疗)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导致患者痛苦的反应
①副作用
治疗剂量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②毒性反应
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积蓄过多(三致)
③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④撤药反应
突然停药病情加剧,又叫反跳
⑤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 接触致敏原)
⑥特异质反应
特异质患者对某些药物的反应
⑦三三致反应
致畸、致癌、致突变
⑧继发反应
药物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药物的量效关系
剂量与效应(量效关系)
量反应
药理效应或强度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分级表示:血压,血糖等
无效量
最小有效量
极量
最小中毒量
最小致死量
治疗量
质反应
药理效应只用有无、阴性或阳性表示:死亡等
①半数有效量ED50
A量反应,最大效应一半时剂量
B质反应,半数阳性反应时剂量
②半数致死量LD50
质反应,半数死亡时剂量
③治疗指数
(Tl) = LD50/ ED50
④安全范围
ED95与LD5之 间距离
⑤效能
最大效应
⑥效价强度
性质相同药物之间的作用比较
药物作用机制
分类
(一)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1.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条件而发挥作用
(二)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1.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抗代谢和促代谢药
2.影响生理物质转运:干扰离子激素等转运
3.对酶的影响:酶促或酶抑制剂
4.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5.影响免疫机制:免疫增强或抑制药
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
1.受体的概念
①受体
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大分子物质,能特异性与药物或体内生物物质暂时结合识别、传递信息、产生生物效应
②配体与药物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内源性和外源性)
受点:受体上能准确识别并特异性与配体结合的特定部位,也即配体结合位点。
③作用于受体的药物,效应取决于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和药物的内在活性
A.激动药
亲和力高,内在活性高。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B.部分激动药
较强的亲和力,内在活性低,微弱的效应力药物
C.拮抗药
子主题 1阻断药,亲和力高,无内在活性,无效应力
2.药物与受体结合的反应
3.受体的特性
①饱和性:
数量有限
②特异性
有选择性
③可逆性
可被置换
④高灵敏度
低浓度可产生高效应
⑤多样性
药物消除动力学
1.恒比消除(一级动力学消除)
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 或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
2.恒量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
体内药物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的量。
3.非线性消除
药动学参数及应用
1.表观分布容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平衡状态时,体内总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意义
(1) Vd反映药物在组织中分布,分布容积大的药物,组织分布广,反之则组织分布少。
(2) 推测药物分布范围。
(3) 推测药物剂量。
2.消除半衰期(t1/2)
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时间。
3.时量曲线下面积(AUC)
反映药物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4.生物利用度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A,进入体循环药量
B,给药剂量;
5.清除率(CL)
①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的药物从体内被消除干净
②是衡量药物消除快慢的指标
血浆药物浓度动态变化
(一) .时量,时效曲线
1.时量,时效曲线
(二)时量曲线的意义
1、时量曲线的形态的意义
2、时量曲线的时间段
潜伏期、显效时间、达峰时间、残留期
3、曲线下的面积
(三)连续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
1、稳态浓度与给药总量成正比
2、稳态浓度的波动幅度与每次用药量成正比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1.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2.影响吸收的因素
①药物因素
理化性质、药物剂型、给药途径
②机体因素
吸收环境、吸收部位等
3.各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
①胃肠道给药
A以被动扩散从胃肠黏膜吸收,主要是小肠
B分子量小,脂溶性大,非解离型易吸收
C首关效应
口服药物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然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有些药物进入肝脏就被肝药酶代谢,进入体循环的药减少,,药物效应下降。
②注射给药
静脉、肌肉、皮下和皮内注射等
避免被破坏,起效快
③吸入给药,气雾剂、粉雾剂等
经肺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或治疗鼻咽局部疾病
④皮肤给药,膜剂,贴剂,膏剂等
可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
二.药物分布
影响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①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
②饱和性
③竞争性
④可逆性
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碘
甲状腺,钙骨骼
4.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的pH
脂溶性或水溶性小分子易透过血管壁
5.组织器官的屏障作用
三.生物转化
1.药物在药物代谢酶作用下,结构和药理活性发生的改变
2.方式
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反应
第一相反应
第二相反应
3.药物代谢酶(专一性和非专一性)
①肝药酶,是肝内促进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
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的诱导和抑制
②专一性酶
对特定基团。例胆碱酯酶
4酶的诱导和抑制
四、排泄
1.药物的原形或代谢
2.肾,主要排泄器官
概念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并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医学与药学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