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捅的"马蜂窝"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最近,估值高达175亿人民币的旅游业独角兽马蜂窝被人“捅”了,捅了什么呢?“说它大量数据造假、内容抄袭。对于马蜂窝来说,今年的十月格外漫长。
10月20日,自媒体小声比比的一篇文章《独家|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刷屏了大家的朋友圈,引起了网友们极大的关注。
僵尸、水军、旅游,文中引用“乎睿数据”的分析报告,2100万条用户评论中有1800万条是从携程、艺龙等竞品网站搬运的。他们在马蜂窝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号,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马蜂窝总点评数的85%。
除此之外,通过对这些点评类账号的分析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热衷于工作日和工作时间写评论,下班后和周末反而消失了,点评量断崖式下跌。
也难怪大家猜测,我们也纳闷:马蜂窝难道真的雇佣了一大批职业水军?一向以真实可靠内容自居的马蜂窝也会数据造假?
在舆论的压力下,10月21日马蜂窝对全站游记、攻略、嗡嗡(旅行故事)、问答、点评等数据进行了核查,并对涉嫌虚假的信息展开查处。同时,马蜂窝方面也开始了反击。
马蜂窝认为自媒体文章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都严重不符,该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然而或许是舆论声讨太大,之后马蜂窝又再次回应媒体:承认部分点评造假。已对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进行清理,但文章中内容片面,存在明显误导倾向。
近几年来科技旅行类不断增多,但是成立与2006年的旅游互联网领域独角兽马蜂窝却独占鳌头,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被“捅”的马蜂窝还正是在其进行新一轮3亿美元融资的关键性时刻。
而且被爆的UGC造假,可以说是马蜂窝一直以来最引以为傲的区别于同行最大的竞争优势之一,这下被数据造假的头衔指控,可谓打蛇打七寸,直指马蜂窝要害,的确够狠。
虽然对于被控细节以及“真实点评”究竟是否造假的争辩网上已经铺天盖地。然而对于到底是谁捅了这只马蜂窝,吃瓜群众似乎更感兴趣。
可能性一:竞争对手所为
UGC造假这在互联网公司可以说是行业间公开的秘密,并不是什么新闻,而且也毫无技术难度。
从其他网站或APP上抓取点评数据非常简单,随便一个爬虫工程师就可以做到。不涉及到数据库直接爬页面就可以。其目的是为了制造流量很大的假象,同时也是同行之间出于对UGC(用户生成内容)市场的争夺,以及维护平台活跃度的需要。
早在2014年,蚂蜂窝CEO陈罡在微博就曾公开炮轰去哪儿通过虚假评论造假,认为去哪儿的刷评行为已经动摇到了行业诚信的根基,但去哪儿未对此进行公开回应。
旅游产业原本竞争惨烈,马蜂窝一路走来,从A轮到D轮的融资完成,可谓是顺风顺水,难免会有同行眼红。若正在洽谈的新一轮融资又获成功,这只估值已达25亿美元的独角兽,还有哪家竞争对手可与之匹敌。
可能性二:被做号所累
做号是互联网内容产业的一个产物。造号者通常将某个平台的内容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到别的平台,从而获取别的平台的补贴与收益的一种盈利方式。
马蜂窝之前曾对点评有过高额补贴,甚至有高奖励的比赛,因有利可图,这些往往会疯狂地吸引做号者,所以只要是内容平台被搬运的现象可谓是非常常见,甚至有不少平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被搬运的情况出现。这次UGC造假,不排除被做号所累。
可能性三:马蜂窝自捅“马蜂窝”
从消费市场而言,“内容+交易”模式是马蜂窝一直以来的发展模式。马蜂窝的最大优势在于之前几年在社区的运营上积累了大量数据。
数据的积累非常重要,因为“内容是决策的依据”。所以内容成为其促成或扩大其交易规模的关键条件。这就不排除马蜂窝在做自己的点评内容的时候,为了填充自己的内容,从而诱导消费者达成交易,所以做了网络爬虫。
从另外一个角度,在资本层面,如果这家公司准备融资或上市就涉及到公司的估值问题,因为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吸引眼球的多寡、网络平台的粘性如何,直接影响到公司估值。目前蜂窝网正处于又一轮的融资期,也不排除为拿下此轮融资,把面子上的事情做得更漂亮一点。
至于究竟是谁捅了马蜂窝,只能说一切皆有可能。毕竟关于数据掺假、搬运竞品评论,其实早就是大多数旅游平台甚至内容平台都存在的问题。
而评论灌水的问题,也一直都是OTA领域的热门话题。此次马蜂窝被质疑出现造假问题后,受到影响的不只是马蜂窝一家企业,而应该是给全行业敲响的一次警钟。
重视UGC没有错,但如何更加有效安全的获取,才是互联网企业的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即使是在互联网时代,也许各种竞争压得人喘不过气,造假也许比真实更容易,但一切虚假终将被揭穿,造假者也终将会为之前廉价的造假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捅了“马蜂窝”的马蜂窝,谁痛谁知道!
以上仅代表个人见解,欢迎大家来一起讨论。QQ:3437157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