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之聚类模型
聚类模型
基本概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谓的聚类,就是将样本划分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过程。聚类后,我们可以更加准确的在每个类中单独使用统计模型进行估计、分析或预测;也可以探究不同类之间的相关性和主要差异。
聚类和分类的区别:分类是已知类别的,聚类未知。
K-means聚类算法:
流程:
一、指定需要划分的簇[cù]的个数K值(类的个数);
二、随机地选择K个数据对象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不一定要是我们的样本点);
三、计算其余的各个数据对象到这K个初始聚类中心的距离,把数据对象划归到距离它最近的那个 中心所处在的簇类中;
四、调整新类并且重新计算出新类的中心;
五、循环步骤三和四,看中心是否收敛(不变),如果收敛或达到迭代次数则停止循环;
六、结束。
流程图:
优点:
(1)算法简单、快速。
(2)对处理大数据集,该算法是相对高效率的。
缺点:
(1)要求用户必须事先给出要生成的簇的数目K。
(2)对初值敏感。
(3)对于孤立点数据敏感。
K‐means++算法可解决2和3这两个缺点。
K-means++算法:(只对K-means算法“初始化K个聚类中心” 这一步进行了优化)
k-means++算法选择初始聚类中心的基本原则是:初始的聚类中心之间的相互距离要尽可能的远。
算法描述:
步骤一:随机选取一个样本作为第一个聚类中心;
步骤二:计算每个样本与当前已有聚类中心的最短距离(即与最近一个聚类中心的距离),这个值越大,表示被选取作为聚类中心的概率较大;最后,用轮盘法(依据概率大小来进行抽选)选出下一个聚类中心;
步骤三:重复步骤二,直到选出K个聚类中心。选出初始点后,就继续使用标准的K-means算法了。
spss软件操作:
注:
(1)聚类的个数K值怎么定?
答:分几类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经验与感觉,通常的做法是多尝试几个K值,看分成几类的结果更好解释,更符合分析目的等。
(2)数据的量纲不一致怎么办?
答:如果数据的量纲不一样,那么算距离时就没有意义。例如:如果X1单位是米,X2单位是吨,用距离公式计算就会出现“米的平方”加上“吨的平方”再开平方,最后算出的东西没有数学意义,这就有问题了。
系统(层次)聚类:
基本概念:系统聚类的合并算法通过计算两类数据点间的距离,对最为接近的两类数据点进行组合,并反复迭代这一过程,直到将所有数据点合成一类,并生成聚类谱系图。
算法流程:
一、将每个对象看作一类,计算两两之间的最小距离;
二、将距离最小的两个类合并成一个新类;
三、重新计算新类与所有类之间的距离;
四、重复二三两步,直到所有类最后合并成一类;
五、结束。
spss软件操作同K-means++算法类似;
聚类谱系图(树状图):
谱系图是较新的Spss版本添加的功能,横轴表示各类之间的距离(该距离经过了重新标度),聚类的个数可以自己从图中决定。Spss结果中还有一种图,被称为冰柱图,目前已经很少用了。
用图形估计聚类的数量:
肘部法则(Elbow Method):通过图形大致的估计出最优的聚类数量。
画图前先对数据进行处理,把数据粘贴到Excel表格中,并按照降序排好。
(聚合系数折线图的画法:excel画散点图;)
确定K后保存聚类结果并画图:
示意图:
只有当指标个数为2或者3的时候才能画图;
DBSCAN算法:
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
基本概念: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with noise)是Martin Ester, Hans-PeterKriegel等人于1996年提出的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聚类前不需要预先指定聚类的
个数,生成的簇的个数不定(和数据有关)。该算法利用基于密度的聚类的概念,即要求聚类空间中的一定区域内所包含对象(点或其他空间对象)的数目不小于某一给定阈值。该方法能在具有噪声的空间数据库中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可将密度足够大的相邻区域连接,能有效处理异常数据。
DBSCAN算法将数据点分为三类:
核心点:在半径Eps内含有不少于MinPts数目的点
边界点:在半径Eps内点的数量小于MinPts,但是落在核心
点的邻域内
噪音点:既不是核心点也不是边界点的点
例:
伪代码:
伪代码(Pseudocode)是一种非正式的,类似于英语结构的,用于描述模块结构图的语言。使
用伪代码的目的是使被描述的算法可以容易地以任何一种编程语言(Pascal,C,Java等)实现。因此,伪代码必须结构清晰、代码简单、可读性好,并且类似自然语言。
优点:
1、基于密度定义,能处理任意形状和大小的簇;
2、可在聚类的同时发现异常点;
3、与K-means比较起来,不需要输入要划分的聚类个数。
缺点:
1、 对输入参数ε和Minpts敏感,确定参数困难;
2、 由于DBSCAN算法中,变量ε和Minpts是全局唯一的,当聚类的密度不均匀时,聚类距离相差很大时,聚类质量差;
3、当数据量大时,计算密度单元的计算复杂度大。、
建议:
只有两个指标,且你做出散点图后发现数据表现得很“DBSCAN”,这时候你再用DBSCAN进行聚类。其他情况下,全部使用系统聚类,K‐means也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