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竞争,中美在自动驾驶领域可以有哪些合作
智造观点
考虑到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毫无疑问,自动驾驶可以说是一项革命性的发展,很多汽车厂商和科技巨头也都参与其中,但也有很多人开始质疑这项技术对未来移动出行市场的意义。所以,不管是技术人员还是企业家,都应该意识到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以积极的方式安全地将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引入社会,是当前所有任务的重中之重。而中美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头羊,也不应该仅仅是竞争关系。
文/未末末
来源/人工智能观察(ID:Aiobservation)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愈发明显,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引进蒸汽机等其他变革性技术不相上下。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中美两国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发展机会,竞相对这项技术进行大量投资。
而每当谈起这个话题,人们更多的是将中美两国在AI领域的发展进行对比,甚至试图从中选出最终的霸主。其中,以高精尖技术为主的自动驾驶领域,也成为了人们眼中中美AI之争的战略制高点,至于排头兵,中有百度,美有Waymo。但今年4月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未来很可能击败其他国家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
那么,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只存在竞争关系吗?小智君(ID:Aiobservation)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竞争与合作是共生关系。或许,未来中美在AI方面加强合作,才能使之发展更快,更容易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比如在自动驾驶领域方面。
AI支持下的移动出行需要转变模式
虽然基于人工智能的移动出行将有助于改善交通,但伴随着自动驾驶汽车而来的还有监管、社会、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主要问题不在于自动驾驶汽车背后的技术是否存在,或者期待中的产品是否能够实现,相反,这项技术如何被应用到社会中,并在满足安全标准、提高效率的同时如何保持道德规范才是重中之重。
首先,自动驾驶基础设施需要共享环境。虽然目前交通运输的现状是汽车所有权私有化,但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在逐渐改变这一现象,将逐渐从私有化过渡到乘车共享与公有制。对于将自动驾驶汽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并实现技术的可访问性来说,这种转变十分重要。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在名为《城市交通三次革命》(Three Revolutions in Urban Transportation)的报告中指出,广泛的乘车共享对未来的出行至关重要,不管是电动汽车还是自动驾驶汽车,均是如此。通过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减轻交通拥堵,降低运输成本、释放停车空间以及提高城市宜居性,乘车共享将彻底改变城市交通。
其次,车辆不仅仅是运输工具。从传统意义上说,汽车可以被定义为从A点到B点的一种手段。然而,随着移动出行的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将会具备更多类似于娱乐项目的功能,这有些类似于在AI技术支持下智能手机多样性的发展:电话已不仅仅是通讯工具。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被嵌入移动出行设备上,人们将通过新的方式生活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通勤,毕竟到时候人们就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驾驶联系上,以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应用会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人们的生产力水平。
最后,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交通运输需要有目标,并为之努力。当然,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并不是在相关技术出现后,就能马上应用于实践的。不管是初创公司还是科技巨头,都应在发展这项技术的时候,为自己设定目标,比如,未来将达到什么样的成绩。
以Zoox为例,这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鉴于这家公司着手制造全自动驾驶汽车是从零开始,所以最初它就设定了与人类安全和环境保护相关的目标,并以此为优先事项。除了这个,位于硅谷的日产研究中心还关注了自动驾驶汽车在安全方面对人类的潜在影响。在小智君(ID:Aiobservation)看来,自动驾驶汽车给社会提供了全新的出行生活方式,在测试和技术实施的过程中,更应该强调零死亡率和零排放标准。
中美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合作领域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和美国正处于一种持续的竞争状态,尤其是在技术创新方面,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中美之间除了竞争,在科技和商业领域还存在合作关系,因为不管是科技还是其他行业的人们都在逐渐意识到,双方合作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进而更快的取得成果。
首先,技术共享与合作伙伴关系应跨越国界。众所周知,自动驾驶汽车的实现并不是一个单一玩家参与的游戏,它需要广泛的生态系统,因此,跨公司甚至跨境的技术合作将使人工智能支持下的移动出行未来更快实现,并为出行创造出一个循环经济。
比如,百度的Apollo项目就是一个开源平台,它将来自中国和美国的原始设备制造商(OEM)、传感器制造商等联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技术合作的环境。这与谷歌的Android开源项目(AOSP)有点类似,因为它们都创建了一个供制造商使用的标准化操作系统。而企业之间共享道路数据和代码将有助于提高数据的使用和可访问性,使其变得更加丰富。
其次,商业模式可以利用中国和美国市场。移动出行的未来及其伴随方式的转变,将会对汽车业原有的商业模式造成破坏。对此,美国纪源资本的合伙人Jason Costa认为,中美都都还没有找到自动驾驶合适的商业模式,但预测两国在这方面不会有竞争,企业们应该更多的是利用广阔的市场优势来实现自身目标。
接着,中国的技术和道路管制具有先发优势。中国政府在环境授权和放松管制方面所做的努力,在国内培育了一个友好的环境。随着中国政府不断放宽道路规范,数据收集就变得相对容易,进而让中国科技公司受益。据了解,中国计划约在2040年完全淘汰内燃机(尽管没有明确规定最后期限),这使得中国成为了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同时麦肯锡也曾预测,中国未来有可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因为它在该领域及其监管环境方面具有先发优势,或许这可以成为美国发展自动驾驶可借鉴的目标。
与此同时,不同区域的驾驶习惯差异使得通用自动驾驶的实施变得困难。随着自动驾驶汽车不断捕捉道路数据以了解驾驶习惯,城市独特的道路系统和个人的驾驶习惯将有助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本地化。
比如在北京驾车与在帕罗奥多(Palo Alto)驾车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两地不仅基础设施不同,而且在城市化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造成了中美两国司机的驾驶方式不同。虽然许多人声称,如果可以在中国开车,那在美国开车也可以,但事实并非如此。毕竟小智君(ID:Aiobservation)的一位朋友,在美国参加了5次驾照考试均失败,尽管在中国他被认为是一个好司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不同的驾驶习惯,将让跨境道路数据共享变得困难。而深度学习又无法对这种差异性做出解释,因此,在这方面的发展上,或许研究人员需要的是深度学习之外的人工智能技术。而在实现国际化的自动驾驶技术之前,中美之间的数据共享就显得异常重要,这对两国让自动驾驶上路会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当然,在国家监管方面,美国和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事实上,监管是实施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基础设施的最大挑战。对比来说,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法规比美国少,这是属于中国的优势。换句话说,尽管美国目前在技术能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的较为宽松的管制环境将缩小技术差距。美国的联邦制结构及其伴随的市-州-联邦法律框架使自动驾驶汽车的基础设施和采用变得更加复杂。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在政府项目、计划及监管方面,中国倾向于通过减少“行政审批”来完成项目或更快地实施项目,但美国的基础设施持续时间会更长。可以说,移动的未来既是一个监管问题,也是一个技术挑战。
总得来说,现在预测完全实现自动驾驶的时间,还是尚不确定,要想让自动驾驶真正为大家所接受,零死亡和零排放很重要,这也是部署自动驾驶汽车参与者的共同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技公司、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必须优先考虑安全性、移动性和可持续性三方面,以评估连接和自动化车辆系统及其应用的有效性,或许这些研究已经在积极推进中。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近期热文:
投稿、约访、合作,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添加微信aixiaozhijun,更多交流或进AI观察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