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让刘慈欣赚了多少钱?技术男搞写作原来这么简单
这段台词在春节后迅速窜红,它的出处,电影《流浪地球》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票房收割机。截止2月14日,10天的《流浪地球》票房已达30亿元。
不少人忍不住要算算原著作者刘慈欣能赚多少钱。一般情况下,作者只能拿版权费用,没有影片分红。但刘慈欣还是这部电影的监制,有可能还是有票房分成的。
这些都是写在合同里,未曾公开的信息,我们自然无从得知。可以确定的是,他肯定能赚不少。
刘慈欣1999年在《科幻世界》发表了处女作,2000年即开始着手《流浪地球》的写作。那时的他万万不会想到这部作品会在19年后为自己带来巨额财富。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技术人,大学学的是水电工程,毕业后在山西娘子关电厂任计算机工程师。然而却与八杆子打不着的写作结了缘,后来又辞去技术工作,开启了正式的文学生涯。
就这样,一个技术人转行成了职业作家。可是对于很多技术人来说,并不想转行成为作家,只是偶尔会在日常工作中写点东西。
例如想在Git hub上发表开发心得;或者51CTO的编辑请你在专栏上发表关于研究内容的文章;又或者工作中要写一篇设计方案、项目总结,产品发布时需要写一篇产品发布的文档、技术说明书;或者工作总结的时候需要写一篇演讲稿……
可是这些日常工作中的写作就足以让人愁掉几根头发。大多数技术人都觉得这些总结和文案工作让人犯难,甚至比编程工作还难得多。难道写作真的比编程工作还难吗?
原人民邮电出版社编辑张瑞喜说,技术人学习母语的写作,比文科生学编程要简单100倍。既然你能用编程语言写出成千上万行代码,那么用母语写出好文章自然也不在话下。
技术人之所以怕写作,很多都是因为小学作文课上,被非要搜肠刮肚地写出华丽词藻和优美段落的教育方式吓怕了。
然而,技术人写作根本不需要这些,只需要把知识重新梳理,写出简单的、正确的句子和段落就好。
张瑞喜其实也是技术出身,他的专业是无线电工程,毕业后一直都在从事科技图书编辑出版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
对于技术人工作需求上的写作,业余之外的写作爱好,甚至是转行去干写作的事情都太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