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欠儿童时代的梦想一个回答
这是学习笔记的第 1736 篇文章
下午在一个小吃摊位前,听到旁边的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翻看手机上的照片,其中一个女孩提到了当前很火的一个女星,在那里炫耀她和女星的合影,不断的夸赞女星如何美貌动人,大家聊着聊着,就谈到了梦想,突然话题就从明星切换到了科学家,大家几乎都是惊人的发现,自己的儿时梦想是当科学家,但是比例实在太低,这个似乎就是一个儿童时代的伪命题了,所以我们欠儿童时代的梦想一个回答。
那些儿童时代要做科学家的同学举个手,我们来收割一波理想。
什么是科学家,这看来是一个新问题,我们对于科学家的印象都是这样的。
对于科学家的定义是很通泛的,那么我们给出一些科学家的清单信息,传统上被认为科学家的专家包括:
数学家
物理学家
天文学家
宇宙学家
化学家
生物学家
生理学家
动物学家
植物学家
地理学家
地质学家
生态学家
神经科学家
计算机学家
航天学家
遗传学家
病毒学家
树木学家
昆虫学家
地质学家
爬虫学家
水力学家
鱼类学家
运动医学家
鳞翅目昆虫学家
发明家
矿物学家
鸟类学家
流变学家
地震学家
毒素学家
精神病学家
我觉得我们对于科学家的定义不必过于纠结,一来定义相对比较模糊,二来实现周期和难度极高。
其实我想问的是: 为什么我们儿童时代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梦想为什么都惊人的相似?
偶尔我们还会听到一些更有新意的答案,比如总有几个大胆的同学要统治世界,比如要做侧所所长等。
要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来看下科学家的目前比例。
2017年国家杰青正式出炉。本年度共有200位申请人入选建议资助名单。200名新科杰青获得者中,男性获得者占绝对优势,高达176名,而女性则只有24名
可见在这个方向上,成功的比例来说,男性比例要高很多。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我们会设想理想为科学家,而不是别的什么职业呢,可见在我们耳濡目染里面,科学家是我们在儿童时代教育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我觉得这些信息大多数来自于课堂教育,我们学习一个东西,总会提到作者,然后它的头衔基本就是科学家,一般还会加上“伟大”,于是乎我们的理念就逐步固话下来了。 在我们眼里科学家无所不能。
毕竟从这几个角度来看,说服力是不够强的,我们很小的时候哪里会想到以后这么档子事。而接下来的问题有些尴尬,为什么我们的科学家梦想没有坚持下来?
另外我们为什么会逐步放弃科学家的梦想呢, 我觉得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生活的种种因素吧,我们的工作可以简单分为两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有一个分支是 科研工作和工业实践,所以为了生活我们得现有一份工作,工作的一个指标是拿到薪水,我们来看下目前各个行业里的平均工资情况。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肯定会选择“钱途”更好的职业,如果前途也好,同时“钱途”也好,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了。 这样一个群体的支柱就是大学生了。
大学生对于职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其实可以看到我们的工作状态流动性是比较大的,我们会频繁的更换工作。无疑是两个原因,更好的薪水和更好的位置,简单来说为了更好的生活。
当然大家看IT行业收入还不错,其实IT行业里的很多工种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脑力和体力结合的。而体力从两个层面来看待,我们的很多同学说有10年经验,无非就是把1年的经验复制了10遍,没有总结和改进,那么这种方式就处于淘汰的边缘了,第二就是我们的工作还有很体力部分,比如加班。
从更高更大的层面来说,我们的创新还是缺少一些土壤和养分的。 里面有一个很核心的就是版权。版权的问题可以作为一个压制性问题来看待。比如中兴事件里的芯问题,其实不是缺少造型的原材料,而是在工艺和制造水准上存在差距。这背后必然会有大批的科学家在默默奉献和支持。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事情是毫无疑问要改进的,只是步调和时间的安排问题。
这方面日本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的经验。
日本大学的教授、副教授收入都很高,就算退休了之后,收入也很高。他们的工作质量也非常高,是真的投入研究,在日本,教师职业地位很高,日本人认为教师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而且日本对教师的福利非常优厚,不只是学校给老师福利,社会上也有针对教师的福利。
一个未经求证的平均值为:平均月薪:97.25万円(62824元)
科学研究是一门很深刻的艺术,从头到尾都要很严谨,而相反娱乐圈的玩法就多了,简单来说艺术家和演员不是对等的, 如果做到了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比如像陈道明那种的,我觉得就是一种很大的成功了。 做娱乐都完全向前看,就是商业化电影的繁荣,文艺片的一篇衰落,没有人真正去关心质量,而是在娱乐大众,所以演艺圈的整治就蛮好,否则我们留给下一代的很可能就是扭曲的价值观。
我们需要致敬哪些默默风险的人,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