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电筒也要求访问通讯录?APP为何要动我的信息
随着今日头条日活过亿、百度到处售卖自己的开屏广告,CPT(按时长付费)、CPM(按展示付费)成为广告计费的新形式,小编可以套用葛优的一句经典台词来形容当今的互联网世界:“21世纪什么最重要,是流量!”
众所周知,所有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都在收集信息,以免费之名,实售卖流量之实。这本是一个“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故事,但是近期,一些APP做的实在是太过分了!
昨日,河马小编的同事在应用商城下载了一款手电筒APP,没想到,这款手电筒APP居然要求访问他的通讯录!难道,这个手电筒还有打电话或者紧急呼救的功能?
联想到之前的在百度搜索关键词到相关公司打来推销电话;1月3日,支付宝开放年度个人账单查询之后,芝麻信用“搭便车”让消费者“被选择”授权获取个人信息的事实在网上曝光;淘宝、京东等一系列电商平台根据你的喜好给推荐各种商品......大数据使推荐个性化、精准化,但也在一步一步地精准掌握你的信息。
互联网行业迅速发展,人们的信息安全成为灰色地带。近期又出现了某个平台可以监听电话的新闻!
保护人们的信息安全迫不及待!国家有关部门也将保护人们的信息安全提上日程。
比如,属于凤凰新闻手机客户端“头条”“推荐”等2个频道、今日头条在“推荐”“热点”等6个频道暂停更新数个小时;“支付宝事件”发生后,中国人民银行约谈支付宝和芝麻信用。
人民网今日发布的《手机APP疯狂索取用户信息,对电商立法已势在必行》一文中也提到:
1月2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江苏省消保委诉百度涉嫌违法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及相关问题正式立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研究员熊丙万表示:“发展公益诉讼,塑造社会在个人信息领域维权意识,支持各地消费者保护协会代表消费者维权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