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即生存
昨天在公众号中看到一句话,觉得所有教育体系中的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认为是对当今社会教育最贴切的描述:
Now,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education has nurtured new people in a society that has not yet existed. (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
如果仔细追踪溯源,前面的描述居然是来自上个世纪70年代,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的一个报告:
“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
中文翻译中,将“Learning To Be”翻译成“学会生存”。这个词语出现在报告前言中的下面一段话:
Our last assumption is that only an over-all, lifelong education can produce the kind of complete man the need for whom is increasing with the continually more stringent constraints tearing the individual asunder. We should no longer assiduously acquire knowledge once and for all, but learn how to build up a continually evolving body of knowledge all through life—’
learn to be’.
感觉作者的实际观点应该是:
只有终身学习才是一个完整人生的生存状态。当然,完整人(complete man)的定义在这一段前面有确切定义,并不包括佛系人生。
终身学习复合大部分人的观点,如果大家都身体力行,终身学习,将来社会也不会有被淘汰的人群(除了最终生理的衰老和疾病)。但剩下一个问题:
**究竟跟谁学习呢?**如果为了在社会中生存,那么付出(时间,精力,学费)最少,收益(能力、学位、满足)最多的方式应该最好的。需要跟着
大师中的大师学习最深刻的内容。这种想法对吗?
现在AlphaGo (AlphaZero)智能程序可以击败任何人类棋类大师,但跟着它学习似乎有问题:这个AI程序只知道如何下棋,并不知道如何根据你的特点教授棋艺,更谈不上相关的美学修养和品格端锻炼。
现在兴起的AI网络教育,各种智能体基于你的学习历史数据,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自动完成对于你评估,并给出进一步学习的资料、练习。对于基础教育这种方式似乎有效果,但很快就会体会比在教室里更强的被“填鸭”感觉。
根据网络上的各种付费知识(网课),免费知识(MOOC,BLOG,xyzPedia)的积累,似乎降低了所有人学习的成本,拉平所有人知识差距。但很多客观的评价揭示对于社会整体效果来看,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前面的的期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普通人的知识差距。
孔子时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那个时代人们获得信息手段所决定的。
尽快当今大学教育屡被诟病,但对社会来讲仍然是最为高效和无法替代的方式。实际上,只要当今教师能够做到职业标准即可。而这个标准在报告“Learning to be”中也早已给出了:
“如果跟着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上面是对教师的要求。作为学生,则需要找到学习过程中能够安顿自己心灵的因素。
如果迷茫了,就好好回忆一下自己的初心。比如在去年的此时此刻,自己寄托了怎样的希望?
一月,冬青果的世界二月,白雪皑皑三月的风硬如上浆直到四月微风荡漾五月里天长了,灿烂耀眼六月里蜜蜂嗡嗡响炎热的七月,最终,告别而去,为的是海边八月的舒畅九月的夜晚苹果一样光亮,蟋蟀悠然地把小曲哼唱飞走了,十月的日子搭乘着野鹅的翅膀十一月,在思考去年十二月寄托了怎样的希望?^---- 花开如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