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穗HERS | 在美国生活,我学到了什么
作者 | 岳彰 编辑 | Dave 董雯雪 视觉设计 | 任染
这是 禾穗HERS女性商学院 的第 017 篇原创文章
2013年10月20日,我独自一人带着两个行李箱,开启了美国的生活之旅。
六年的时间过去了,我时不时会问自己:我从这段异国他乡的经历中究竟学到了什么?如果没有这段经历,现在的我会是怎样的人?这段经历对我而言究竟是好处大于坏处还是恰恰相反?
和世上绝大多数问题一样,这些问题的答案显然不唯一,也不会是非黑即白的。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我认为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收获—包容与理解。
韩寒在《后会无期》里面说:“你都没有观过世界,哪里来的世界观”。
其实观世界的方法古人已经总结的非常到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都十分迷人,但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长期生活更能体验外在的矛盾冲突并最终内化为内心的包容与成长。
正如《共情的力量》中所言:当我们参与到他人的经历当中时,我们就有机会扩展自己,拓宽我们的视角,延展我们与生活本身的连接。
初到美国,我生活在美国第二大犹太人聚居地。有生以来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如此多的犹太人.男人们戴着基帕(kippah),女人们总是穿着最正统的黑色裙子,身边带着一群孩子。他们看起来和我如此不同,而我也从未有兴趣近距离了解他们。
房东老太太是希腊人,有着希腊人特有的热情和酒量,对犹太人又有着美国人特有的偏见——犹太人占据了美国社会的顶级资源,使用各种方法避税,同时又疯狂生娃,用最低的成本占用最大的社会资源。
房东隔壁的一座大房子里,犹太女主人以一年一个的速度生娃,家里一共有12个孩子,哪怕是一顿早餐都是一项工程,孩子们排起队来领取食物,像极了一个小型食堂。
于是,在房东老太太日复一日的“洗脑”中和对邻居极其有限的观察中,我对犹太人的负面印象越来越深刻。
直到一天晚上,我开车去接任先生,在路口等红灯的时候正碰到几个犹太人过马路。突然间,他们冲着我手舞足蹈,似乎在喊着什么。寒冬的深夜漆黑一片,我紧闭着车窗。
我有点儿害怕,更多的是愤怒:虽然听不清楚他们在喊什么,但一定是因为我是亚洲面孔,他们才会如此肆无忌惮,我在车里愤怒地骂了句脏话,绝尘而去。
接到任先生,他上车的第一句话就是:怎么没开前灯?这么晚开车多危险。我瞬间反应过来刚才那几个犹太人一边喊一边用手指着我的车,应该就是在提醒我车灯没有开。
这段经历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从来不是一个心怀恶意的人,所以在明白真相的一瞬间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从未接触过犹太人,却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外表和房东日复一日的单方面评价而对他们妄生恶意。
这种对某个人群以偏概全的观点(An over-generalized belief about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被称为刻板印象(stereotype).比如:犹太人都很精明,印度人都很狡猾,女司机开车都很差以及地域歧视等等都属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其实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捷径—通过给不同人群简单粗暴地贴上标签,来帮助大脑归类和整理信息。
我曾经反思,为什么初到美国我就自动开启了刻板印象认知模式。
1)因为信息匮乏
我对犹太人从来没有任何了解,到了美国之后,因为身边突然出现了犹太人,我就试图通过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对犹太人进行分类和定义。
这样做的工作量可能是最小的,我无需去认识犹太人,不必深入了解他们。然而,这样做对我的损失也是最大的,我让无端的恶意侵蚀了我的头脑,同时也可能失去结识优秀的犹太朋友的机会。
2)出于自我保护
初到美国,完全陌生的环境让我开启了极强的自我保护模式。
我曾想,如果那天晚上的一幕发生在国内,我一定会打开车窗搞清楚究竟,而不会因为害怕,就自动用满满的恶意将自己包裹起来。
现实中关于刻板印象的案例不胜枚举,其中大部分源于我们自身的局限:
· 读书少带来的思维局限(缺乏逻辑,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求证的精神,见山即是山)
· 行路少带来的见识局限(信息匮乏导致缺乏理解和共情的能力)
思维局限导致我们难以纠正对近在咫尺的人或事的刻板印象。
2018年10月,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众多头部媒体及网络大V在未经任何求证的情况下发布了“轿车女司机穿高跟鞋驾车逆行导致事故发生”的新闻,一时间网络上充斥着对女司机的谩骂和声讨,鲜有人秉着科学求证的精神探求真相。
而事实真相(公交车突然穿越中心线撞击正常行驶的轿车)浮出水面之后,只看到忙着删帖的,却未见郑重道歉的。
我们身边都有女司机,大部分人却懒得琢磨这种对女司机的刻板印象是否客观公正。
见识局限导致我们用道听途说代替真相。
和世界上绝大部分人一样,大部分美国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自己的国家。他们对世界的印象多半是十分刻板的,对中国尤其如此。
美国人形容一个地方遥不可及的时候,通常会拿中国来做比喻。比如:When I was young, I can walk all the way to China! 我年轻的时候(身体倍儿壮),能一直走到中国。由此可见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少的可怜。
前段时间我在AT&T(相当于中国的移动)办业务,服务小哥儿看到我是中国人超级兴奋。
当得知我来自北京时,他问:北京是不是真的人很多?像沙丁鱼罐头一样,走路都是人挨着人?我看着一脸兴奋的小哥儿默默地说:确实是,就和纽约一样。
我看着小哥儿从一脸兴奋到一脸落寞,明白了他其实连纽约都没有去过。
见识的局限限制了他的想象力。
以前做老师的时候我常常讲:孩子们学习英文不是为了考级,而是因为英文可以帮助他们打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能够读懂英文读物,基本上就有机会接触世界上最多样性的文化。
孩子们出国也不是为了参观景点,而是为了能和不同的人接触,了解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他觉得莫名其妙的事情(比如犹太人的打扮)其实是别人生活中极其正常的一部分。
面对差异,我们无需强迫自己喜欢和接受,只需要包容和理解。
尊重不同,是摒除恶意的最佳方式。
点击下方标题 查看HERS往期精彩
禾穗HERS介绍
亲密关系管理
职场管理
「点个“在看”,帮助更多HERS看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