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欲望包含着需要;这是精神的食欲,就像肉体的饥饿那样自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说白了是一种“有用物”;
每一种“有用物”,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考虑:
- 有了质的区别,就有了使用价值
- 有了量的区别,就有了交换价值
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 ,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
那么什么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呢?
使用价值,说白了就是物的有用性,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与人们取得他所耗费的劳动多少没有任何关系;有了使用价值,就有了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从“物质”这一词可以大概理解出:使用价值是一种实打实存在的东西,而交换价值是一种“虚”的形式,由此我们来看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因此,交换价值好像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我理解为是一种数学上的表达形式,即某种“虚”的公式形式。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抛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劳动产品。各种性质在劳动产品不再存在,全部化为人类劳动,抽象为人类劳动。它们所剩下的,只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凝结为价值——商品价值。
那么如何“计算”劳动力的耗费(价值)呢?用劳动时间来计算。
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全部劳动力,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可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价值量。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林版第6页)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变化而变化,取决于但不限于:
- 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
- 科技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结合程度
-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 自然条件
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劳动时间越少,凝结在物品的劳动力越小,该物品价值越小。
最后需要指出,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不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类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草地、野生林等。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的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
说白了,你所生产的物品,必须可以满足或者说为别人提供使用价值,才可以被称之为“商品”,仅供自己使用,只能被称之为使用价值,而不是“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