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颗粒度
序 、昨天突然的大雨 ,来的很突然 。
很早之前 ,网络上流传一张王健林的行程表。这位62岁的中国首富,早上4点起床健身,然后飞行6000公里,出现在两个国家、三个城市,最终,晚上7点赶回办公室,继续加班。
这张行程表出现后,网友们纷纷表示,受到了10000点的伤害。最可怕的事情看来真的是:比我成功N倍的人,居然惨无人道地比我更努力!这世界,到底还给不给我们这些年轻人机会啊!
在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 ,时间颗粒度 。时间颗粒度,就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根据行程表,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很细,大约是15分钟。和海南省领导会见?恩,蛮重要,给你15分钟。
另一个把时间切成颗粒的人,是全球首富比尔·盖茨。英国电子邮报资深记者Mary Riddell说,盖茨的行程表和美国总统类似,5分钟是基本时间颗粒度,而一些短会,乃至与人握手,则按秒数安排。
2002年,比尔·盖茨到访中国,在北京香格里拉参加一些重要会面。微软中国的同事们为了他的到来,一遍又一遍测量,从电梯口到会议室门口要走多少步、几秒钟。我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每个会议室都坐着一位等着他握手、签字的重要客人。比尔来了之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握手、签字、拍照、离开,几乎分秒不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颗粒度。王健林是15分钟,盖茨是5分钟,大部分人是1小时,半天,甚至一天。恪守时间,是职业化的最基本要求。为什么很多人看似并不守时?是因为他的时间颗粒度,过于粗犷。
央视某主持人有一次采访王健林,她和摄制组迟到了3分钟,结果王健林当着她的面,坐着车绝尘而去。这位主持人感慨说,一分钟不等,一点脸不给,老王就是霸气。其实不是老王霸气,而只是时间颗粒度也许是1小时的他,无法理解,对一个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的人来说,3分钟意味着什么。
如何管理时间颗粒度 。
1. 理解别人的时间颗粒度 。
理解,是尊重的前提。用时间颗粒度为1小时的人的心态,去评价一个时间颗粒度为15分钟的人的行为方式,很容易会说:至于吗?耍什么大牌啊?
时间颗粒度为1天的人,喜欢说:你到北京了啊?那怎么不顺便绕到天津来看我一下啊?
时间颗粒度为半天的人,喜欢说:你下午在办公室吗?我过来找你聊聊天。
时间颗粒度为1小时的人,喜欢说:路上堵疯了,我还有一会儿就到,你等我一下啊。
时间颗粒度为半小时的人,喜欢说:这事微信里说不清楚,我给你打电话吧。
这些话都没错。但是如果别人不去天津看你,拒绝你的临时到访,不谅解你的迟到,或者不接你电话,你要理解,那只是因为他的“时间颗粒度”和你不同。
PS:回想起我给有些人聊天就是这样 ,我的时间颗粒度很大 。
2. 提升自己的时间颗粒度
检查一下自己的时间颗粒度。怎么检查?看看你约人开会,一般约多长时间。一约就是半天的会?那你颗粒度是半天。你的会都是以小时为单位?那你颗粒度是1小时。
如果你的时间颗粒度是2小时,也不用自责。你的时间颗粒度,会随着你越来越成功,时间越来越值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细。这会自然而然,不用强求。
小结
时间颗粒度,就是一个人管理时间的基本单位。有人的时间颗粒度是半天,比如退休老人;有人的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比如王健林;有人的时间颗粒度是5分钟,比如比尔·盖茨。在商业世界中,拥有受人尊敬的职业化素养,恪守时间,是一项非常基本的要求。
PS:回到我自己身上 ,不满大家说 ,我的时间颗粒度可能是以天为单位的 。想做一件事情 ,都会推脱到周六日 ,然后一整天做一件事情 ,最搞笑的是还没有做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