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生:《精益智能制造》前传——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回想最近一些朋友们问我的问题:为什么最近很少写关于智能制造方面的文章?
仔细的想了想,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最近除了实践一些项目外,其它时间都放在工业物联网上面了。工业物联网将会深深的改变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力是我们熟悉的互联网远远不能相比的。
二是受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委员会的邀请,开始构思下一本书,书名暂定为《走出智造误区》。写一本书的时间是很快的,但是构思一本书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比如《精益智能制造》一书我从2013年就有思想萌芽了,直到2017年10月才开始动笔,用了4年多的时间构思,但是只用了40多天就写了27万多字,最后又花了两个多月校对最终定稿。
三是我认为当前中国制造业践行智能制造的方向和方法论,在《精益智能制造》里面已经阐述的比较清晰了,另外也是由于自己最近在这方面没有新的突破而导致。
由于以上三个原因,最近我基本没有写关于智能制造方面的文章。
但是又一想,自从2018年《精益智能制造》出版以来,收到了读者100%的好评,正所谓众口难调,这是非常难得和罕见的。一些朋友们将《精益智能制造》称为继《科学管理原理》和《丰田模式》后,将深刻影响制造业的一本书。这些评价我不太关心,将由时间去验证,现在能做了只有不断的实践,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精益智能制造理论体系。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关于我写《精益智能制造》之前的一些故事,这样可以更方便大家了解精益智能制造产生的相关背景,或许也能给准备践行智能制造的企业一些启发。
01 缘起
2011年美国推行工业互联网;2012年德国宣布工业4.0战略,领军企业是博世和西门子,那时我正在博世亚太区推行精益管理;2013年,博世颁布了全球工业4.0三步走战略。
当时工业4.0对于我来说还是非常的陌生,在中国其它地方也还没有相关的信息。但是在得知工业4.0核心目标是提高生产率后,我就想这和我目前在推行的精益管理核心目标不是一样的吗?既然工业4.0和精益管理的核心目标一致,那么他们一定可以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发挥更大的威力。
就是在这样朦胧的想法的驱使下,我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和学习工业4.0相关知识和工具。
当时在博世,工业4.0相关的东西也是非常零碎的,全世界的企业基本都在同一个起跑线,只不过基础不一样而已。这是我当时获取的核心认知之一。由于企业的基础不一样,即使是在同一个起跑线,每个企业的跑法也要不一样。在工业4.0的道路上,模仿只能导致失败,要想获得成功只能基于自身现状,走出属于自己的升级转型模式。
按照当时的叫法,博世把自己称为工业3.5工厂,因此博世是在工业3.5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工业4.0的道路。而中国制造业30%还是工业1.0,60%以上还是工业2.0,能达到工业3.0的寥寥无几。这就决定了中国工业4.0升级转型道路要不一样。
不一样!到底要走什么不一样的道路,我到时还是没有答案。在加上全世界没有完整的工业4.0资料去学习,那么只能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和实践。
02 火花
2014年,中国开始向德国学习工业4.0。
到了2015年3月,我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先进制造业峰会,会上朱森第分享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提前发布的(2015年5月,中国才正式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会上,朱森第说我现在还不知道中国制造2025战略该如何落地。
在听《中国制造2025》报告的过程中,我是热血沸腾,感觉这个战略太好了,非常贴切中国的现状和实际需求,当朱森第说还不知道中国制造2025战略该如何落地的时候,一个词!一个词!一个词!“精益智能制造”一下子闪现在我的脑海中!
精益智能制造,就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落地路径!
当时我感觉非常的兴奋,因为我终于给自己过去两年的苦思冥想找到了一个名字,它就是“精益智能制造”,可以将我熟悉的精益管理和智能制造(工业4.0)完美结合起来。
自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尝试如何将精益管理和智能制造完美融合,也将这些产生的新想法带入到项目实践中,每一次融合,都是对自己的升华和提升。2015年底,我第一次在博世分享《精益智能制造》,当时关于精益智能制造理论体系还不是很成熟,分享后结合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我又开始不断的实践,丰富和完善。
自从2015年中国颁布《中国制造2015》后,关于智能制造的论坛、讲座和培训如雨后春笋一般,甚至可以用泛滥二字来形容。本来就是个新东西,大家又不怎么熟悉,怎么一下子就出来了那么多工业4.0专家和学者,这点我真的是搞不懂,也许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部分。
2016年,我开始做第一个精益智能制造项目,就是运用精益智能制造的方法论,帮一家制造业降本增效,升级转型。幸运的是,项目非常顺利也非常成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这家公司也成了国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2017年初,精益智能制造理论体系基本成熟。
03 成书
2015年开始,中国部分龙头企业开始践行智能制造,主要是为了博取眼球和赚政府的高额补贴。到了2017年,很多企业基本有了践行智能制造失败的经验。
记得当时东莞某寝具龙头企业找我,说他们请了一家德国公司帮助做智能工厂,花了差不多一个亿,获得了一堆废纸,因为那一堆方案都是基于工业3.0的,而这家企业我在看后给的评价是工业1.0。难怪行不通!
类似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于是我就思考,如何能将自己的经验快速的分享给更多的企业,帮它们早日走上正确的智能制造降本增效升级转型之路,于是有了写书的想法。
有了想法后,我就开始按照成书的要求进行构架设计。构架设计用了我半年的时间,半年里我不断的修正,当结构自己满意后,才开始动笔写书。
2017年国庆节期间,我开始写,第一天写了1万多字,我推测大概1个月内就能完稿,但是由于工作比较忙,直到11月底才写完。
写完了开始联系出版社,当时联系了电子工业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他们在看了书的结构后,立即表示都要出版,后来考虑到这是一本专业的制造技术和工业管理类丛书,于是选择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在此非常感谢这两家优秀的出版社都喜欢《精益智能制造》。
以上就是《精益智能制造》的前传故事,希望对于大家了解精益智能制造理论体系的背景有所帮助!
精益智能制造是个大话题,也是个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体系,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朋友们来一起丰富她、完善她,以便帮助更多的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升级转型的目标!
你与世界
只差一个
公众号
戳“阅读原文”一起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