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媒体技术——多视角交叉认知,小明带你看人生:人生三弄,山水犹存?

博文索引目录:
1. 引言
2. 人生一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3. 人生二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4. 人生三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5. 山水永远在那里,但你可以是更好的你(含总结)


1. 引言

人生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三种境界到底分别代表着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熟悉又经典的例子:图中你看到的是什么?
互动媒体技术——多视角交叉认知,小明带你看人生:人生三弄,山水犹存?
有人会说小女孩,有人会说老太太。显然,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取决于人看图片的视角,我们不能说哪种答案是错的,因为的确都有合理性。
世间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认识的主体是人,认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且是随着人的认知与实践不断改变的。所以追究根底,一个人看这个世界的角度和方式还是与一个人的实践经历有很大的关系。这就不得不引出本篇博文的主题——人生三弄,即人生的三种境界。

2. 人生一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每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总是纯洁无暇的。对一切充满了未知与好奇,在很小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看到什么说什么,小朋友总是活跃的。这一阶段我们常常会只采用“眼见为实”的视角认知,认为自己亲眼看到的就是正确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小朋友很容易被坏叔叔骗走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说对了爸爸妈妈的名字,或者报对了家里的电话号码。

3. 人生二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当我们经历得越来越多,碰到的事情和人越来越复杂时,我们的内心认知开始逐渐变化,在看到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会开始产生怀疑——这是真是假?其中会不会有什么玄机?看多了世事无常,就会陷入这样一种自我矛盾的境界。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山水只会感叹,看到的都只是表象,还有很多深处的东西我们无法去挖掘。

4. 人生三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个阶段是在经历了前面两次阶段以后才会出现的阶段。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只能到达第二个阶段。可就在这时,如果能继续坚持下去,就可能到达第三个阶段,这是一种与世无争、返璞归真的阶段,当你切切实实把自己投入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之中,对外界一切俗人俗物都已经看淡之时,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5. 山水永远在那里,但你可以是更好的你

这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东西确实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但我们对看到的事物怎么想、怎么做、怎么思考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接下来我将结合本课程学习的一些内容来举例说明。
第一个例子:从十二个“一”的实验和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哈姆雷特,对粗糙度、甚至甜度等属性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我们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来评判每个人的感知是否正确,但这也有一个相对简单宽松的界限来衡量,比如你不能把看到的“一”说成是“二”。
互动媒体技术——多视角交叉认知,小明带你看人生:人生三弄,山水犹存?
第二个例子:在创作我们的自画像时,每个人关注的点也不同,有的同学侧重写实,着重刻画自己的外貌特征,而有的同学着重刻画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小明我)。即使是长相或者爱好非常类似的两个人,作品也不会完全相同,相反,我们经常能看到双胞胎一个开朗活泼,一个内向沉稳。
互动媒体技术——多视角交叉认知,小明带你看人生:人生三弄,山水犹存?
第三个例子:来看看著名错觉艺术家埃舍尔的作品《彼岸Ⅱ》,它展示了不同方向的画面,打乱了我们的方向感,让我们不知道哪里是上哪里是下,好像天地之间是可以互换的,每个人的理解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说哪个面是向上的。
互动媒体技术——多视角交叉认知,小明带你看人生:人生三弄,山水犹存?
第四个例子:说到达芬奇,大家都不陌生,但他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擅长雕刻、医学、科学、机械,以及箴言、戒律等各个方面。他总是能够结合多方面的知识发现新事物或者提出新观点,这种“达芬奇式思维”是一种具有创造力的思维,它能够从多个角度灵活地思考问题。(配图:达芬奇的作品,它表现了达芬奇对人脸的角度的讲究,达芬奇的很多人脸作品都是这个角度,这与达芬奇的不懈研究有关)
互动媒体技术——多视角交叉认知,小明带你看人生:人生三弄,山水犹存?
其实以上所提到的三种人生境界不能完全划分出好与坏,如果要适应当今社会,一味地单纯思考问题,没有变通会吃很多亏,也会逐渐被社会淘汰,但是,过度敏感、疑神疑鬼也会让自己变得有失常态,长此以往会对身边的一切产生怀疑。如果是选择出世(实际上很少能有人完全脱离社会,像陶渊明等人有那种思想境界了),或许也不可能完全与世隔离,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生境界也未必是人们获得解脱的一种方式。所以,我觉得,人需要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有多方面的认知能力,看问题看事才能更加合理全面。
留一点纯真,存一丝疑虑,持一份淡然,是不是更好呢,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