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通过参加会议年入30万,没这些能力可不行——百格活动
参加了这么多场会议,幻想中的自己收获了很多
参加了腾讯主办的 XX 技术峰会
并于Pony单方面交换了名片
见到了行业内的各位大佬并且与其握手合影
与业内顶尖技术总监亲密地共赴晚宴
学到了一些可高深度的碎片专业名词
书写了十几页引发深思地会议总结
……
然鹅,现实的参会体验却是
啥也没学到
学到的也用不上
1.听不懂系列:报告内容高深+相关度小=晦涩难懂
硬要硬着头皮听,听不懂是和自己过不去,不听又很可惜,实属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2.绝望系列:全英+高深+相关度小=绝望
虽然现场有同声传译,但内容不连贯,听了上句忘下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最近有位学艺术的朋友去听了一场全英技术大会,我问他学到了什么,她回答我5个字:认真学好英语!
什么是正确的参会方式?
1.会前做准备
会前需要明晰自己参加会议的目的
学习知识不是记忆信息,核心问题是要有框架,框架如果在陌生的领域就是核心概念,抓概念可以帮助你横向贯通、举一反三。每个会议都有一个核心议题,这个议题便是会议的主题,一般会议的主题我们可以从会议的名称得知。
在了解会议主题后,便会明晰,本场会议所有的演讲及讨论都是围绕这一核心来进行的。在报名前夕及入场后一般都会有一个日程表,这个日程表就是会议的主线,参会者可通过这一框架来把握会议重点。
明确这一目标后,我们便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通过参加本次会议,想要解决工作中哪些问题?
第二:为实现参加会议的目的,需要提前准备什么?
根据这两个问题,提前一天在笔记本上列出提纲。在开会时便可清晰了解自己想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2.会中做记录
在会议进行中,很多人发言的信息量巨大,并且说话语速也是因人而异,认真听讲的人容易犯的毛病是一着急就会那里空白写哪里,这样一顿操作下来,“记录一时爽,整理火葬场”,根本不利于后期整理学习。
不然就是拍了一堆模糊的现场PPT图,相信我,这些图你是不会看的,等内存一满第一个被删的就是它们。
有一种记笔记的方法格格一直在使用,并且效果非常好,可以随时调取所需要的知识。在听会议的过程中,将一些一闪而过的灵感或者疑问整理一下,进行二次加工。
康奈尔笔记法
将笔记本分为三块内容:
- 记录时,只讲笔记记录在右侧2号大块空白区域,并且使用符号言简意赅的列出要点;
- 听完一个专家或大咖的演讲后,试着先自己做一个总结,写在左侧1号区域;
- 最后用自己的话提炼一个核心的观点或概念,之后形成属于自己的框架,将此内容记录在页面下方3号区域,会后重复围绕核心概念思考并深入。
持续坚持,你会发现自己可以在短时间内理清一次次参加大会的整体思路,通过短短三条线,在会议中接受到的信息不断经历了“记录——梳理——思考”的过程,任何会议你想听不懂都难呐。
3.会后做交流
会议作为信息交流平台,已经不仅局限于知识与人的交流,更多的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企业于企业之间交流的平台。毕竟会议现场聚集的均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或是努力学习的奋进者,这样难得的面对面交流机会,何不好好利用起来呢?
但是不由分说地互相递名片,待结束后会丝毫不记得名片的主人,这样的交流显然毫无意义。
如若抱着结交新朋友的心态会让你在展示自己时感到非常放松和自信,你只需要寻找到一种自己非常舒适的状态,自然会迎来志同道合的同行,共同来探索专业领域的未知。
比起知识,见识更重要
要是照着前面地方法做了还是听不懂,也没关系,抱着一颗平常心,去见见世面也是极好的。比起具体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见识。
知识在互联网时代平台到处都可以找到,但是见识是老师们几年、上十年甚至几十年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若是没人告诉你,你很难知道。
你若是第一次听大会便能一下子全吸收理解,那么你大可以气宇轩昂地向主办方申请上台演讲啦。
END
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凡事总须坚持研究,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比起见识,更加重要的是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并长期践行。
听讲座的人从入门到听懂再到精通运用,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刚开始能听懂的次数很少,不断地积累及完善自己体系的过程,是厚积薄发的过程,也是收获于改变的过程。
所以,想通过参加各种会议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达到加薪升职的目标,光收藏这些干货技能可不行,赶紧按照方法操练起来,就从下一次大会开始!
专业的活动会议管理平台【百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