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享|交互设计七大定律(下篇)
接着我们的交互设计七大定律(上篇),我们继续来看看还有哪4大定律?
01
接近法则
我们通常把位置相对靠近的事物当成一个整体(如下图)
接近法则的“权重”非常大,大到可以抵消其他法则,比如为上面的圆形添加颜色,我们也会把接近图形当成一个组。
生活中的“接近法则”
小区的规划效果图中,标段与标段(区)之间通常会利用相对较宽的过道、绿植、围栏来划分它们之间的关系。
界面中的“接近法则”
留白(负空间)在界面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能够引导用户眼睛的朝向,并且可以用于区分视觉层次,有助于提高阅读体验。如果是面对较多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块”来划分功能区域
02
泰斯勒定律(复杂性守恒定律)
泰斯勒定律又称复杂性守恒定律,该定律认为每一个过程都有其固有的复杂性,这个复杂性存在一个临界点,超过了这个点就不能再简化了,你只能将固有的复杂性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
生活中的“泰斯勒定律”(复杂性守恒定律)
改革几乎完全移除了物理按键,它被体验更好的屏幕按键所替代,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迅速让大众所接受,所以这种演变方式也体现了复杂守恒定律。
界面中的“泰斯勒定律”(复杂性守恒定律)
03
奥卡姆剃刀原理
奥卡姆剃刀原理的核心思想为:“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
在功能性页面设计过程中,在动手前就要养成先理解用户使用场景和行为的习惯。流程内的引导尽量弱化于主流程,流程外的内容,没有必要的不要增加,这一点其实很重要,简单的页面让用户一眼就能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使用户浏览更舒适,更能专心于你要表达的内容上。
这个原理还有视觉上的魅力,可以比喻成“修剪”设计中多余的元素、去除杂质,最后的设计将会更严谨、更纯粹,恰到好处的留白和清晰信息指引影响着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重要感受。而设计需要从开始的发散,最终回归到克制,因为你是商业属性的产品设计师。
生活中的“奥卡姆剃刀原理”
奥卡姆剃刀原理更像一种思维模型,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模型。
界面中的“奥卡姆剃刀原理”
A.优先展示重要功能
处理复杂的功能和信息,最经用的方法就是将他们分类分层,从中提取出相对重要的功能优先展示,而相对次要的功能可以在视觉上弱化、在第二屏展示或者通过一些聚合按钮收纳进去,比如“更多”。毕竟用户来到你的页面中,一般都是来使用核心功能的,我们不应该一股脑的将所有功能都平摊到用户眼前。
B. 减少点击次数,给予合理的选项
操作成本最低的使用方式就是当我们一打开产品的时候,我想要的就全部搞定了,而不需要我进行任何操作,虽然这是对未来使用场景的一种设想。
为什么不能通过技术手段找到更高效的方案?就是判断在录入表单之前,粘贴板是否包含有省市等地区信息,如果有则可以自动补全到表单内,再让用户自行修改。这虽然是个锦上添花的功能,但有启示作用:把结果想在用户前面、做在用户前面。
C. “外婆”规则
04
新乡重夫:防错原则
用户在界面中发生的错误大部分是由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疏忽造成的,而不能认为是用户操作疏忽(不能认为用户是xx)。因此,在设计中非常有必要考虑防错机制,尤其是用户的操作具有毁灭性效果的功能时要有强提示和强确认,防止用户犯不可挽回的错误。
比如下面界面中展示的“防错原则”
公众号后台最近新增了一个贴心的功能,就是在编辑文字信息时,发布按钮旁边(接近法则)有一个系统识别错别字的信息,如果有错别字,点击“查看”,可以定位到该错别字的位置,便于作者进行修改。
功能所在的位置也正如前面的“接近法则”,放在发布按钮旁边,符合使用场景和认知:一是在发布前通常会检查;二是主操作按钮旁边更为醒目,从而引导编辑者去检查,减少错误,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设计中3个维度细分“防错原则”
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从用户出发,开动之前脑袋里过一遍用户使用场景,预测到他们有可能发生错误操作,操作前友好提醒、操作中实时感知、操作后及时反馈。
操作前,提醒防错-详尽的说明文字,突出显示
主要是针对新用户或谨慎的操作说明,目的是为了正确引导用户学习使用。引导和提示的位置要突出,从而让用户容易感知到(比如离标题或输入区近一些),确保用户在操作前能注意到引导或提示信息。
操作前,提醒防错-当结果不可逆时,询问用户让其知道操作的后果
在用户操作前及时给出正确且有效地引导和提示,有助于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对于比较重要的操作,需要通过二次确认减少错误的发生,这里指的二次确认有几种程度可以参考,我把他分为:轻度防错、中度防错、重度防错,如图:
操作前,提醒防错-选项比输入更简单,并提供默认选项
我们在做一些组件的时候,能让用户选择的就不让用户输入,宁可让他点击完成任务,也不让他输入完成任务,因为输入比点击的失误概率要大的多,操作成本也相对较高.
其次就是选项给用户提供默认值,尤其是用户需要做重复的动作,或者需要精确数字的时候,先提供一个默认值,然后让用户再修改它们。
操作中,实时感知-对用户的操作进行视觉化呈现,并及时回馈
对用户输入的信息进行实时检验,在下面这个案例中,当用户输入自己的邮件信息之后,即被告知用户这个动作的含义,到底是输入正确还是输入错误,而不是等全部输入完毕点击“确认”后才提示,实时状态能将错误扼杀在摇篮中。
操作中,实时感知-适当限制用户的某些交互操作
对一些可能造成错误的操作入口设置约束或直接禁止操作,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举个例子:操作完一个模块内容,展开另一模块的同时收起上一个模块。填写过程限制用户某些操作,这样始终让焦点聚集在当前内容,在操作者的角度也不会因为内容过多而导致情绪波动。
操作后,及时反馈&友好引导-错误发生时,即使反馈错误并提供纠错帮助
错误反馈及时就能保证用户每个阶段的操作都能得到回应,避免因为一个小的错误就要修改关联的一系列内容的情况,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反馈不仅要指出有错,还要指出错在哪里,反馈文案要准确、友好(文案呈现方式是要和用户聊天,不要审问用户),这样便于用户了解错误的原因,方便下一步的修改。另外在用户提交操作之后,也需要及时反馈是正确or错误,因为这里有种叫“心理犯错”的因素,是用户对自己操作不自信的表现,你不及时告诉他操作结果,他可能会担心一小会呢。
操作后,及时反馈&友好引导-允许用户犯错,并支持操作可逆(既撤销以前的指令)
iPhone手机的还原功能,可以在用户出错时将多种功能设置快速还原到原始状态。还有常见的:删除相片、删除邮件、因异常情况退出的文稿编辑等,这些极端操作都有对应的草稿箱、垃圾箱、下次进入提醒是否还原等逆操作来挽回用户的错误
以上,交互设计七大定律全部分享完啦,伙伴们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活学活用起来。
和合信诺公众号
动动小手点击关注哦
扫描二维码,惊喜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