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感知和思维
田媛
感觉
-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 感觉对信息的加工比较低级
- 感觉剥夺实验
- 无聊是最大的焦虑
- 一定的外在刺激才能有正常的思维
- 生理现象为基础
-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触觉、温觉、痛觉)
- 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 后像
刺激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即感觉有一种残留现象 - 感觉的敏锐度会因刺激的持续作用的时间延长而降低
- 因刺激作用持久或缺乏而使感觉器官的敏锐度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
- 痛觉对人具有保护作用
- 暗适应、明适应
- 不同的刺激作用于某一感觉器官使感觉体验发生变化的现象成为感觉对比
- 明度对比、连续对比、同时对比
知觉
-
经大脑的统合作用,将传来的感觉加以选择、组织并做出解释的过程
对刺激对象做出解释、进行归类、标定名称、赋予意义后,感觉到的信息就被知觉进行了加工
- 知觉经验中显示出多种心理特征
- 相对性
如形象与背景、知觉对比 - 整体性
把由多种属性或部分构成的客体事物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的现象 - 组织性
知觉对感觉信息选择与整体的处理过程具有主动的、系统的、逻辑的特点
- 相对性
- 相似法则
大小、形状、颜色等物理属性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 接近法则
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部分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连续法则 - 连续法则
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 闭合法则
人们知觉倾向于将刺激对象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
例子
上下身同色衣服显瘦
记忆
- 人脑对经验的保留过程
- 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 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检索
感觉记忆
- 感觉暂存现象
- 保留刺激的原貌,储存信息量很大,但极易消失
- 声象记忆的保存时间比图像记忆长
- 向短时记忆转换时,若受到打扰,可能会失败
短时记忆
- 对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进行编码
- 将来自于长时记忆的信息暂时存放在此处
- 又称工作记忆
- 组块:信息单元
- 遗忘现象
- 消退说
- 干扰说(前摄干扰、后摄抑制)
- 消退说
- 系列位置效应
- 靠前和靠后的内容更容易记住
长时记忆
- 容量巨大,可保持多年
- 大多来自于短时记忆得到及时复述的内容
- 有些记忆因为很深刻一次就记住了
- 程序性记忆
对学会的行为和技能的记忆,难以用语言表达
“一个事怎么做或为什么” - 陈述性记忆
对事实信息的记忆,分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这个事是什么” - 记忆扭曲
- 舌尖现象(长时记忆提取失败)
-
影响遗忘的因素
-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思维
- 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认识
- 思维过程
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概念的获得和运用、推理、问题解决等等 - 问题解决
寻找缩短启示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差异的方法- 问题表征
个体对问题的现有状态、目标状态和可利用条件等进行分析、编码以实现对问题的理解 - 思维定势
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的一面 - 功能固着
发散思维 - 认知结构
调整、重组
- 问题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