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避暑VS现在避暑,哪种方法更胜一筹?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人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热
尤其是酷夏时节,高温天气更是难以忍受,而空调的诞生无疑为人们解决了这个难题。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也有酷暑难耐的时候,古人又是如何避暑的呢?事实证明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在先秦时期一些王公贵族家中都建有“窟室”,通俗点来说就是地下冰室,这是当时贵族们的避暑胜地(哇,王孙贵族果然有牌面!)
到了清代,皇室一般是通过移居的方式来消暑,从康熙时期开始,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是帝王们夏日必去的地方。
那寻常老百姓又是如何避暑的呢?实际上主要靠这三种避暑方法:
古代普通老百姓避暑:一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称之为“摇风”(名字还挺别致的)条件稍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较为轻松。
古代普通老百姓消暑二靠食物或饮品,老百姓们将西瓜和李子放到冷水中浸泡后再吃(这是最早的冰镇西瓜?)另外他们还特制了不少饮品来解暑,唐代的“饮子”就是用果品或草药熬制而成,解渴的同时据说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古代普通老百姓避暑三靠下水游泳,这一点与现代人倒是差别不大,每当夏日的中午或者傍晚时分,一些男子会选择下河游泳,或许大家心里有些美滋滋。觉得到了现代既不需要大费周章地移居,也不需要费时费力地造冰室,一台空调就能清凉一夏感觉自己比古代的皇帝还过得舒服~
然而,大家却忽略了一点,日渐受宠的空调也显现出一些令人无奈的弊端,这种弊端甚至给健康带来了困扰,长时间吹空调的人群不仅会造成关节疼痛,容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而且对于极为脆弱的眼睛器官也会造成较大伤害。
空调有除湿作用,可使室内空气变得干燥,容易诱发眼睑边缘的慢性炎症,眼表也容易缺乏水分,长时间在干燥环境中使用电子产品,眨眼频率的减少往往会使泪腺分泌减少,加快泪液蒸发速度很容易导致干眼症。
干眼症的症状及危害
干眼症患者经常伴有眼睛干涩、有痛灼热感、出现粘稠分泌物、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等症状!
很多人都认为干眼症是小问题,根本不需要治疗。实际上如果不及时治疗干眼症有可能会诱发结膜炎、青光眼,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失明!
生活中如何预防干眼症
①避免紫外线伤害眼睛,平时注意用眼卫生,不吹太久的空调。
②不过度用眼。每使用1小时的电子产品,就应让眼睛休息5-10分钟,可以四处走动或眺望远处。
③多眨眼睛。这是一种保护性神经反射动作,泪液层可以使泪水均匀地涂在角膜和结膜表面,从而保持湿润而不干燥。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上干眼症,且反复发作时千万不要乱滴眼药水。不适当地滴用眼药水会破坏眼表的生理功能,有可能患上更为严重的眼病,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及时到正规专业的眼科医院就诊,并根据医生建议积极治疗,切记不可忽视干眼症的危害性以免影响视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