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3计算机网络(没什么排版)
学习目的:提高网络应用的技能,提高利用网络的效率
学习路线和重点:自顶向下+应用层+链路层
学习目标:“懂、建、管、用”
理解网络原理、主要协议和标准
组建网络的工程技术
管理、配置、维护网络
将网络作为知识获取和信息发布的平台
-
计算机网络概论
-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 世界上第一个最成功的计算机网络?
-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ARPANET阿帕网,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署(ARPA)研究,有四个结点。
-
-
- 四个发展期:
-
分时多用户(50年代)——ARPANET——OSI模型出现——WEB浏览器、HTML标记语言出现
-
-
- 网络的分类
-
按范围分类:局域网Local LAN 城域网Metropolitan MAN 广域网Wide WAN
无限个人区域网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WPAN
按性质分类:
公共数据网public data networkPDN
专用计算机网private computer networkPCN 校园网 企业网
-
-
- Internet和internet和网络
-
因特网(最大的互联网)和互联网(网络的网络)和网络
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抽象成点和线
类型:星状、总线、环形、树型、网状、全互联网型
易扩展、容易 就是中间的集线器容易负载过大 成为系统的瓶颈
易扩展 可双向传递 两端有终止器 中间有抽头 ,对总线的故障非常的敏感
单向传递 简单易操作 原理是一直传下去直到找到目标节点 缺点是节点过多的时候效率会减小,在新加入结点的时候,环路必须中断,扩充性不是很好
树形长什么样?星型网络的拓展-会有多个集线器,集线器和集线器、集线器和终端主机相连 成本低,易于推广 有天然的分级结构
网状就是随便连 可靠性高 但是结构复杂
全互联网式 :太强了!每个节点都和别的结点相连 可扩展性差,网络配置和软件功能复杂 可靠性强,可选择最佳路径
-
-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四个:带宽、吞吐量、时延、误码率
带宽(最重要的性能指标)的概念理解:
两种:通信模拟:允许的信号频带范围
通信数字:比特率,也就是速率
单位:bps kbps Mbps Gbps 指的是额定速率(bit per second)
吞吐量:受带宽的限制 是一定时间内测量的实际值,受多因素会比理论值小
影响因素:网络互连设备、传输的数据类型、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上并发用户的数量、用户的计算机、服务器和拥塞
时延:一个报文或者分组网络一端到另外一端
过程:结点中数据块到传输介质(发送),传输介质中传播(传播)+经过路由器(排队),到终端进行分析(处理)
组成部分=发送时延+传输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
追踪路径 命令提示符中:tracert(trace route追踪路由)www.sohu.com
列出只经过了一个路由器,tracert会发出三个响应请求信息,因此有三个响应时间(往返时延),不一样的原因:排队时延的变化。
1.4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也就是osi模型的简化版)
(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各层协议)
复习一下:有三种
7: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5: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五层的信息名称:报文Message、TCP段Segment or UDP数据报Datagram、数据包(分组)Package、数据帧Frame、比特Bit
首部的信息和作用
应用层:控制信息
传输层:TCP——分组的***、端口号、差错校验码、传输控制信息
UDP——端口号、校验信息
网络层:IP地址 路由选择、流速控制、分组
链路层:链路控制信息、地址信息、校验码信息、差错检验
物理层:电气特性、机械特性、功能特性、过程特性
TCP/IP参考模型 四层
应用层:集合上三层
Telnet:远程登录协议(本地控制服务器)负责把用户输入的每个字符传递给主机,再将主机输出的每个信息回显在屏幕上。(远程控制)
TCP协议是怎么运作的?
TCP协议只是一个规定,其实是通过协议软件来操作的,所以限制也是由于设备的资源分配的影响。
TCP协议有那些机制来保证可靠的传输?
校验、***、计时器、确认和重传
TCP连接是如何进行的?
两方确认了一下对方的存在后,自己在本地记录的状态。连接只是记录在各个设备的一个状态信息
什么时候用UDP?
效率要求高、应用软件本身提供可靠性数据;
TCP可靠、有序,庞杂效率低
为什么说ip协议尽力而为?
没有确认机制,只是做了一件事情而已
为什么每个服务器会有连接的数量限制?
-
-
-
- 带宽有限制
- 设备的内存有限制
-
-
TCP需要不断地确认对方的存在让双方都确认连接
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https://www.cnblogs.com/Andya/p/7272462.html
在应用层对应着有很多种不同的协议来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
邮件、文件传输、超文本协议HTTP、域名系统DNS
每一种的应用层协议还会搭载不同的传输层协议(TCP or UDP)
各个层次的协议的详解:
http://www.cnblogs.com/duanxz/p/5127561.html
小结:传输层的协议让双方建立连接,网络层让数据包找到位置,应用层的协议让数据包有意义(对不同功能的报文的格式进行了规定),物理层让数据包能传输过去,数据链路层对数据包进行差错控制。
TCP/I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握手
流程的形象化解释
:“你听得到我吗?”发出消息
“听得到 你也听得到我吗”给出确认+发出消息
“听得到”给对方确认
四次挥手
“我要关闭连接了”
“知道了,等一下”
“我这里也没有消息要发了”
“好,我也要关了”(挥手的过程就是多了一个消息检查的操作)
实际上的代码过程:
https://www.jianshu.com/p/9f3e879a4c9c
(总是在懂了之后找到最容易懂的文章)
4: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
协议是什么?为了网络通信建立的规则。
怎么交流?交流什么?什么时候交流?
协议三要素:语义(数据的意义,和要传输什么数据),语法(数据的结构),时序(传数据的顺序,同步还是异步)。
分层的意义:对复杂问题简单处理
将各个功能独立,高层使用底层时可以不知道具体实现方法
-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地理位置不同,在网络软件系统(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软件)和通信介质的控制下,实现相互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 网络服务模式
-
- 因特网和因特网服务提供商
-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
-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应用层 两端的交换格式、操作规则
4层中的最底层:主机-网络层 规定主机如何连接上网络的
不确定具体的协议 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都可以用
-
- 交换网络
分组网络:稳定、动态、效率高
电路交换:面向连接 两两都要相互连接 过程:建立连接、数据传输、释放连接
也有交换机,通过交换机来建立连接,每一阶段都会有应答过程
特点:所经过的链路都得预留一部分的固定的链路带宽资源,直到通话结束释放
不适合的点:数据传输的网络 突发性强,带宽不固定,误码率高
分组交换技术
特点:数据分组、存储转发、路由
不分组会发生什么?
路由器得备份、传输时间长、等待时间长
出错几率大
报文长度不一,路由器的空间利用效率低+协议的处理效率低
分组原理:有最大上限+加上控制信息
优点:保证每个用户所用时间,路由器缓存效率变高,协议的处理效率上升
分组交换的两种机制
数据报和虚电路
区别在于是否建立路径连接
好处:不需要寻址 数据包可以减少地址的相关信息 可以按序到达 不会造成时延
缺点 发送第一个的时候有延迟 有交换机故障的时候需要重新构建连接
-
- 网络互连(设备)
协调、转换:协议的差别、带宽和速率的差别
设备名称和特点
中继器 放大衰减的信号 不能过滤 功能单一
集线器 多个接口相连
网桥 连接两个局域网,根据MAC地址转发
交换机 连接主机,所以接口比网桥多,根据MAC地址表过滤,但是不懂IP地址
路由器 懂IP地址 ,根据IP地址转发存储
网关 最复杂 -协议转换器 两个差别很大的网络之间的连接:eg.
局域网和广域网
中继器、集线器、网桥、交换机、路由器、网关的超全总结
https://blog.****.net/qq_25606103/article/details/51288459
-
- 标准和标准化组织
- 应用层及应用层协议
- 传输层及传输层协议
- 网络层及网络层协议
- 数据链路层协议及局域网技术
- 物理层及数据通信技术
- 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
学习目的:提高网络应用的技能,提高利用网络的效率
学习路线和重点:自顶向下+应用层+链路层
学习目标:“懂、建、管、用”
理解网络原理、主要协议和标准
组建网络的工程技术
管理、配置、维护网络
将网络作为知识获取和信息发布的平台
-
计算机网络概论
-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 世界上第一个最成功的计算机网络?
-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ARPANET阿帕网,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署(ARPA)研究,有四个结点。
-
-
- 四个发展期:
-
分时多用户(50年代)——ARPANET——OSI模型出现——WEB浏览器、HTML标记语言出现
-
-
- 网络的分类
-
按范围分类:局域网Local LAN 城域网Metropolitan MAN 广域网Wide WAN
无限个人区域网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WPAN
按性质分类:
公共数据网public data networkPDN
专用计算机网private computer networkPCN 校园网 企业网
-
-
- Internet和internet和网络
-
因特网(最大的互联网)和互联网(网络的网络)和网络
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抽象成点和线
类型:星状、总线、环形、树型、网状、全互联网型
易扩展、容易 就是中间的集线器容易负载过大 成为系统的瓶颈
易扩展 可双向传递 两端有终止器 中间有抽头 ,对总线的故障非常的敏感
单向传递 简单易操作 原理是一直传下去直到找到目标节点 缺点是节点过多的时候效率会减小,在新加入结点的时候,环路必须中断,扩充性不是很好
树形长什么样?星型网络的拓展-会有多个集线器,集线器和集线器、集线器和终端主机相连 成本低,易于推广 有天然的分级结构
网状就是随便连 可靠性高 但是结构复杂
全互联网式 :太强了!每个节点都和别的结点相连 可扩展性差,网络配置和软件功能复杂 可靠性强,可选择最佳路径
-
-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四个:带宽、吞吐量、时延、误码率
带宽(最重要的性能指标)的概念理解:
两种:通信模拟:允许的信号频带范围
通信数字:比特率,也就是速率
单位:bps kbps Mbps Gbps 指的是额定速率(bit per second)
吞吐量:受带宽的限制 是一定时间内测量的实际值,受多因素会比理论值小
影响因素:网络互连设备、传输的数据类型、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上并发用户的数量、用户的计算机、服务器和拥塞
时延:一个报文或者分组网络一端到另外一端
过程:结点中数据块到传输介质(发送),传输介质中传播(传播)+经过路由器(排队),到终端进行分析(处理)
组成部分=发送时延+传输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
追踪路径 命令提示符中:tracert(trace route追踪路由)www.sohu.com
列出只经过了一个路由器,tracert会发出三个响应请求信息,因此有三个响应时间(往返时延),不一样的原因:排队时延的变化。
1.4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也就是osi模型的简化版)
(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各层协议)
复习一下:有三种
7: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5: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五层的信息名称:报文Message、TCP段Segment or UDP数据报Datagram、数据包(分组)Package、数据帧Frame、比特Bit
首部的信息和作用
应用层:控制信息
传输层:TCP——分组的***、端口号、差错校验码、传输控制信息
UDP——端口号、校验信息
网络层:IP地址 路由选择、流速控制、分组
链路层:链路控制信息、地址信息、校验码信息、差错检验
物理层:电气特性、机械特性、功能特性、过程特性
TCP/IP参考模型 四层
应用层:集合上三层
Telnet:远程登录协议(本地控制服务器)负责把用户输入的每个字符传递给主机,再将主机输出的每个信息回显在屏幕上。(远程控制)
TCP协议是怎么运作的?
TCP协议只是一个规定,其实是通过协议软件来操作的,所以限制也是由于设备的资源分配的影响。
TCP协议有那些机制来保证可靠的传输?
校验、***、计时器、确认和重传
TCP连接是如何进行的?
两方确认了一下对方的存在后,自己在本地记录的状态。连接只是记录在各个设备的一个状态信息
什么时候用UDP?
效率要求高、应用软件本身提供可靠性数据;
TCP可靠、有序,庞杂效率低
为什么说ip协议尽力而为?
没有确认机制,只是做了一件事情而已
为什么每个服务器会有连接的数量限制?
-
-
-
- 带宽有限制
- 设备的内存有限制
-
-
TCP需要不断地确认对方的存在让双方都确认连接
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https://www.cnblogs.com/Andya/p/7272462.html
在应用层对应着有很多种不同的协议来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
邮件、文件传输、超文本协议HTTP、域名系统DNS
每一种的应用层协议还会搭载不同的传输层协议(TCP or UDP)
各个层次的协议的详解:
http://www.cnblogs.com/duanxz/p/5127561.html
小结:传输层的协议让双方建立连接,网络层让数据包找到位置,应用层的协议让数据包有意义(对不同功能的报文的格式进行了规定),物理层让数据包能传输过去,数据链路层对数据包进行差错控制。
TCP/I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握手
流程的形象化解释
:“你听得到我吗?”发出消息
“听得到 你也听得到我吗”给出确认+发出消息
“听得到”给对方确认
四次挥手
“我要关闭连接了”
“知道了,等一下”
“我这里也没有消息要发了”
“好,我也要关了”(挥手的过程就是多了一个消息检查的操作)
实际上的代码过程:
https://www.jianshu.com/p/9f3e879a4c9c
(总是在懂了之后找到最容易懂的文章)
4: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
协议是什么?为了网络通信建立的规则。
怎么交流?交流什么?什么时候交流?
协议三要素:语义(数据的意义,和要传输什么数据),语法(数据的结构),时序(传数据的顺序,同步还是异步)。
分层的意义:对复杂问题简单处理
将各个功能独立,高层使用底层时可以不知道具体实现方法
-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地理位置不同,在网络软件系统(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软件)和通信介质的控制下,实现相互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 网络服务模式
-
- 因特网和因特网服务提供商
-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
-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应用层 两端的交换格式、操作规则
4层中的最底层:主机-网络层 规定主机如何连接上网络的
不确定具体的协议 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都可以用
-
- 交换网络
分组网络:稳定、动态、效率高
电路交换:面向连接 两两都要相互连接 过程:建立连接、数据传输、释放连接
也有交换机,通过交换机来建立连接,每一阶段都会有应答过程
特点:所经过的链路都得预留一部分的固定的链路带宽资源,直到通话结束释放
不适合的点:数据传输的网络 突发性强,带宽不固定,误码率高
分组交换技术
特点:数据分组、存储转发、路由
不分组会发生什么?
路由器得备份、传输时间长、等待时间长
出错几率大
报文长度不一,路由器的空间利用效率低+协议的处理效率低
分组原理:有最大上限+加上控制信息
优点:保证每个用户所用时间,路由器缓存效率变高,协议的处理效率上升
分组交换的两种机制
数据报和虚电路
区别在于是否建立路径连接
好处:不需要寻址 数据包可以减少地址的相关信息 可以按序到达 不会造成时延
缺点 发送第一个的时候有延迟 有交换机故障的时候需要重新构建连接
-
- 网络互连(设备)
协调、转换:协议的差别、带宽和速率的差别
设备名称和特点
中继器 放大衰减的信号 不能过滤 功能单一
集线器 多个接口相连
网桥 连接两个局域网,根据MAC地址转发
交换机 连接主机,所以接口比网桥多,根据MAC地址表过滤,但是不懂IP地址
路由器 懂IP地址 ,根据IP地址转发存储
网关 最复杂 -协议转换器 两个差别很大的网络之间的连接:eg.
局域网和广域网
中继器、集线器、网桥、交换机、路由器、网关的超全总结
https://blog.****.net/qq_25606103/article/details/51288459
-
- 标准和标准化组织
- 应用层及应用层协议
- 传输层及传输层协议
- 网络层及网络层协议
- 数据链路层协议及局域网技术
- 物理层及数据通信技术
- 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