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常见测试类型&测试方法
- 测试类型:
质量属性解决的是要从哪些角度去设计产品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那么测试类型解决的就是测试要从哪些角度去分析和测试产品:
- 测试方法:
测试类型讨论了要从哪些角度去测试产品,确定了测试的思路,那具体的测试要怎么做的问题就涉及到了测试方法:
下图表示:一个软件测试者要从哪些方面(测试类型)用哪些方法(测试方法)去测试产品(质量属性):
2.1: 功能测试方法:- 单运行正常值输入法 : 对输入个数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遍历这些取值;对输入个数无限的情况,我们可以使用“等价类”的思想将输入值分类,然后在每一类中选取一些测试值来进行测试,将无限变为有限。【等同于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中的:等价类划分法】
- 单运行边界值输入法: 单运行边界值输入法在单运行正常值输入法的基础上,允许“边界”的值的输入来验证系统。【等同于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中的:边界值分析分法】
- 多运行顺序执行法:指在功能测试时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多个运行操作的测试方法,其中分析各个运行(操作)之间的顺序性是该方法的关键。
- 多运行相互作用法: 指在功能测试时把多个存在相互关系的运行组合在一起进行测试的方法。注意多运行顺序执行法强调多个运行之间的顺序性的不同,多运行相互作用发强调的是多个运行之间的关系性,这个关系可以是外在关系,也可以是内在关系。
2.2:可靠性测试方法:产品在各种条件下维持规定的性能级别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可靠性测试能够顺序进行,是有一定的前提的: 基本功能要正确才行。
- 异常值输入法:使用系统不允许用户输入的数值(异常值,边界值,不完整的输入),此方法可以测试导系统的容错性。
- 故障植入法: 把系统放在有问题的环境中进行测试的一种方法,和异常值输入法不同,异常值输入法是直接输入一个系统认为是错误的,不支持的值;而故障植入法是把系统放在有问题的环境中,但是输入依然是正常值。(比如断网,CPU不足的情况)
- 稳定性测试法:在一段时间里,长时间大容量运行某种业务的一种方法。(注意:稳定性测试法,压力测试法和新年给你测试法是存在一定关系的,这个关系纽带就是产品规格:产品承诺的能够处理的最大容量或能力),如果设计稳定性测试: “多”“并”“复”“异”
-“多”: 增加用户对功能的操作数量 (多次功能)
-“并”:多个用户同时来操作一个功能 (多用户)
-“复”:反复进行新建,刷新,删除,等操作
-“异”:用户进行异常操作
补充:
~性能测试:测试产品真是规格是否和说明书中承若的需求规格一致。我们最后实际测出来的性能值就是系统真正能够处理的最大容量或者能力。
~稳定性测试:低于性能值的前提下测试的。(控制测试中的负载量,使其和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尽量接近)
~压力测试:高于性能值的前提下测试的。
- 压力测试法: 一段时间内持续使用超过系统规格的负载进行测试的一种可靠性测试方法。建议使用“突发形态的负载模型”【我们希望系统在突发情况下不会像纸牌屋那样脆弱,而是有切实的应对措施,如不处理超过系统规格的负载、记录日历供用户分析突发原因等,不会因为突发情况导致死机、反复重启等致命问题,这才是我们压力测试的真正目的。】
- 恢复测试法:指使用持续超过规格的负载进行了测试后,再将负载降到规格以内的测试方法。–对系统的可恢复性进行测试。(持续进行超过规格的负载测试时,允许规格内的业务不是100%正确。当负载降到规格值之内后,业务必须能够恢复到100%的正确。)
为了加深大家对压力测试法和恢复测试法的理解,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两个模型在不同负载下对“业务”结果的期望,如图11所示。
在使用突发负载模式进行压力测试时,图中的黑色部分是不允许出现业务失败的,而使用持续负载模式进行恢复测试时,黑色部分允许出现业务失败。
2.3:性能测试方法: 测试产品真实规格是否和说明书中承诺的需求规格一致,我们实测出来的性能值,就是系统真正能够处理的最大容量或者能力。
-测试出系统最好的性能值:
1)系统能够正确处理新业务的最大能力,也可称为“新建”
2)系统能够同时正确处理的最大业务能力,也可称为“并发”
-分析会影响性能值的各种因素,测试他们对性能的影响:此处会使用“曲线拟合”技术来分析
-以场景为单位来测试性能
2.4:易用性测试方法
1)一致性测试法: 能够测试到产品在易理解和易用性依从性方面的能力的,但是它并不关心产品功能是否正确,所以可以直接对产品的UI设计原型进行测试,而无需等到功能全面集成后再进行。
*页面的色彩、文字大小、字体
*页面的图标是否来自产品的图标库,风格是否统一
*页面元素是否符合UI设计规范:多选使用什么, 单选使用什么
*页面布局是否符合规范: 分组不能超过三级
*操作合理性: 一个页面显示20条,提供分页显示功能
*页面在提示方面: 错误提示,输入提示,大小,格式,图标是不是有要求?
2)可用性测试法: 关注的是产品提供的功能,对用户来说是否易于学习理解,易于使用。
PS: 本文转至:https://www.cnblogs.com/Ming8006/p/5774065.html, 感谢作者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