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典范:10 年,他完成了从中专生到哈工大教授的跨越
博主说:2016 年 6 月 5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刊登一篇文章,记叙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会军的成长历程。 作为一名 hiter 深感荣幸,也备受激励,在此分享给大家,望共勉。
正文
高会军有很多出国工作的机会,可他留在了国内。这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院院长说,在国内工作是他从未动摇过的选择。
2007 年 10 月,高会军结束在加拿大埃尔伯塔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可以选择去德国做“洪堡学者”,可以选择去英国做访问研究,还可以选择在北美高校继续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这是国内很多著名学者年轻时的进阶之路,但他毫不犹豫地回国了。
近几年,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知名高校不断向高会军抛出橄榄枝,也被他一一婉拒。
虽然选择留在国内,但丝毫没有阻碍高会军成为“国际高”。他现在是美国 IEEE Fellow 顶级学会的会士;担任著名期刊《IEEE工业电子学汇刊》的共同主编;2014 年,他还被全球权威情报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评为该年度世界最具影响力 17 位科学家之一。
高会军不但自己留在国内工作,还拉一些同行和学生回国工作。他的研究团队中,绝大部分是被他拉回来的“海归”;他的学生出国留学前的“最后一课”就是高会军的“归国教育”。
因为高会军觉得,留在中国照样可以影响世界。
按照高会军的说法,他回国工作“动因并不高尚”,主要有 3 个原因:一份是乡土之恋,一份是感恩之心,一份是机遇之选。高会军自嘲是“土包子”,他吃不惯西餐,他觉得在国外总是“漂”的,只有在中国才有“主人翁的感觉”,只有在中国做事才是踏实的。
高会军感激他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对母校的感恩之心也栓住了高会军。这所国内知名的高校对高会军曾有两次破格之举。2004 年,该校打破未毕业不准留校任教的规矩,让还有一年才博士毕业的高会军任讲师; 2005 年,任教不到一年的高会军战战兢兢地提交了评副教授的申请,学校却要他将“副”字去掉,直接评教授,而按照哈尔滨工业大学破格提拔副教授的政策,任教满一年是最基本的条件,这个教授评得可谓“破格之破格”。就这样,高会军在 29 岁那一年博士毕业,获聘教授,一年完成从学生到教授的跨越,高会军说那时他“还不知道怎样当一个教授”。
曾一度任该校人才办主任的高会军对该校的人才政策深有感触,他说,“哈尔滨工业大学就是善于在人才成长的初期撑他一把”,而当年高会军就是这样的人才。据他的同事回想,2003 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的一块展板上,共展示 5 篇高水平论文,而其中 3 篇的作者就是高会军。
说到这里,为大家补充介绍下高教授的简历。据百度百科记载:
高会军,男,1976 年 1 月 10 日生,汉族,黑龙江省集贤县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工大理学院院长 ,哈工大智能控制与系统研究所所长,哈工大校人事处副处长,2014 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科学家之一,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IEEE Fellow.
教育经历
- 2011.08 挪威Agder大学 Visiting Professor
- 2008.07—2008.08 英国Brunel大学 Research Fellow
- 2005.10—2007.09 加拿大Alberta大学 Postdoctoral Fellow
- 2003.11—2004.08 香港大学 机械工程系 Research Associate
- 2001.03—2005.04 哈尔滨工业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 博士
- 1998.09—2001.03 沈阳工业大学 电机与电气专业 硕士
- 1995.07—1998.09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 本科
- 1991.09—1995.07 陕西第一工业学校 机械制造专业 中专(现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科协对高会军的评价是——
他用短短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由一名中专生到教授的跨越。这一切,都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他是哈工大职称晋升名册上唯一由讲师晋升为教授的人,也是哈工大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据黑龙江科协的报道称:
高会军小时候家里穷,父亲靠干体力活挣钱养家,母亲没有工作,靠缝纫手艺挣钱补贴家用。由于工作环境恶劣,父亲不幸患上了骨股头坏死这一重病,使家里的经济条件雪上加霜。1991 年,他 15 岁初中毕业时,家境的贫困和父亲的重病,使他不得不放弃高中、报考中专以减轻家里负担。
四年中专毕业后,他有了第一份工作,但是来自父母及师长的鼓励让他重生了继续求学的信念,由此他踏上了充满荆棘的自考之路。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工作需要三班倒,作息时间很不规律。为了自学考试,他常常是在机床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书本上沾满了机床溅出的油渍;他为了节省车费、骑着自行车在古城西安往返于单位、报名点和考点;他那时的生活常常是入不敷出,需要借钱买资料、交报名费;遇到难点问题,他常常彻夜难眠又无人请教,在痛苦与无助面前,多少次想放弃却又咬着牙坚持下来……就这样,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他自学考试本科要求的 15 门课程全部一次通过,攻下了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证书。
不满是进步的车轮,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走上了考研的道路。为此他请了长假,没有工资,仅靠着一点点积蓄和家里的支持度过了那段埋头苦读的岁月。天道酬勤,研究生入学考试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来到了沈阳工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有过苦难经历后,他知道这个学习的机会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他抓住一分一秒的时间去补习英语、去学习专业知识。毕业时,同学都在各种高薪职位间选择,但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下定决心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一次,他把目标定在了哈尔滨工业大学。2001 年,他顺利进入哈工大航天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做研究,逐渐摸索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经过四年寒窗苦读于 2005 年顺利拿到博士学位。
2005 年博士毕业时,他作为年轻拔尖人才得到了哈工大教授职称评定委员会的全票认可,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上唯一一位由讲师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的学者。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自动控制汇刊》、《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目前,他发表的论文被 SCI 收录 100 余篇,其中 45 篇论文发表在 IEEE Transactions 系列汇刊上(长文 25 篇),SCI 他引 1500 余次。研究成果被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著名学者广泛引用,并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微信公众账号「硕士博士俱乐部」,励志典范:10年,他完成了从中专生到哈工大教授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