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提出目标检测新方法:基于IoU-aware的定位改进,简单又有效
作者 | 周强
来源 | 我爱计算机视觉(ID:aicvml)
【导语】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发表了一篇新论文《IoU-aware Single-stage Object Detector for Accurate Localization》,在此论文中作者提出了一种非常简单的目标检测定位改进方法,通过预测目标候选包围框与真实目标标注的IoU(交并比),并基于此与分类分数的乘积作为检测置信度,用于NMS(非极大抑制)和COCO AP计算,显著提高了目标检测的定位精度。
作者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并称代码将开源,不过目前还未公布地址。
论文地址:
https://arxiv.org/pdf/1912.05992.pdf
在目标检测问题中,模型需要输出目标分类分数和与其对应的目标定位的包围框,在以往的模型中,经常使用分类分数作为目标定位准不准的置信度,并基于此对大量候选目标包围框NMS,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作发现,分类分数高并不能保证定位精度高。
作者认为IoU是直接反应定位准不准的直接指标,可以在目标检测模型的分类和定位任务的基础上添加IoU预测的任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定位置信度。
作者是在著明的一阶段目标检测算法RetinaNet基础上做的改进,如下图:
在包围框回归分支添加一个并行的预测IoU的任务。
相关的损失函数数学描述:
作者将分类分数和预测得到的IoU相乘,这个指标既反应了是不是这个目标,又反应了该位置和真实目标的可能的交并比,认为它是更加精确的检测置信度:
公式中参数 α 用于控制两者的贡献大小。
实验结果
作者在COCO test-dev上与其他State-of-the-art算法的结果比较:
可见,相比于基线RetinaNet,取得了显著的AP提升,提升在1.0%∼1.6%之间。
在PASCAL VOC数据集上与RetinaNet的比较结果:
同样取得了显著的AP提升,AP 提升在1.1%∼2.2%之间。
这篇文章尽管思路比较简单,但改进还是明显的,希望对其他目标检测算法也有效,期待有更多实验结果出来。
(*本文为AI科技大本营转载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
精彩公开课
◆
推荐阅读
讯飞轮值总裁胡郁:大数据是人工智能产业落地的必要保障| BDTC 2019
专访ClickHouse创始人:数据库竞争依旧火热,技术整合势在必行
商汤联手华科:提出文字检测模型GNNets,新颖模块可解决几何分布难题
20行代码发一篇NeurIPS:梯度共享已经不安全了
图灵奖得主Bengio:深度学习不会被取代,我想让AI会推理、计划和想象
4大主流CPU处理器技术架构,不知道就out了!
阿里云上万个 Kubernetes 集群大规模管理实践
公司倒闭,39 岁重新找工作,薪资不到 8000,太残酷!
HTML + CSS 为何得不到编程界的认可?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