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层模型和TCP/IP五层模型
学习网络基础一定要掌握的两个模型
一、OSI七层模型:
模型的功能是帮助不同类型的主机实现数据传输,它的优点是将服务、接口、协议三个概念明确的分开,但是也比较复杂
首先我在网上找的模型图
对于OSI模型我们可以分为大的三个层面:
|.............主机...............| 操作系统和软件等 应用、表示、会话
|.............网络...............| 互联网络和相关协议 传输、网络 (TCP/IP)
|.............介质...............| 物理介质相关 数据链路、物理
然后对各层模型从顶层开始进行一个简明扼要的说明:
1.应用层:为应用提供服务;实现应用程序间的通信是网络服务和最终用户的一个接口。常见的协议有:HTTP, HTTPS (超文本传输),FTP, TFTP(文件传输), SMTP(邮件传输)等
2.表示层:处理数据格式,数据加密;(在五层模型中,被合并到应用层)。常用格式:JPEG、ASCII、加密格式等
3.会话层:建立、管理、终止会话,对应主机进程(本地主机与远程主机进行的对话),在五层模型中,被合并到应用层
4.传输层:定义传输数据的协议端口号,建立主机端到端的连接协议。常见协议有:TCP UDP,数据包一旦离开网卡即进入网络传输层
5.网络层:寻址和路由选择。常见协议:ICMP、IGMP、IP(IPV4/ IPV6)
6.数据链路层:提供介质访问和链路管理(建立逻辑连接,进行硬件的地址寻址)将比特组合成字节,进而组合成帧
7.物理层:建立、维护,断开物理连接
二、TCP/IP五层模型
首先了解一下OSI七层模型和TCP/IP五层模型间的对应关系:
然后分别简单介绍一下每一层的职责作用
1.应用层:负责应用程序间沟通,如HTTP(超文本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SMTP(邮件传输协议)
2.传输层:负责数据能够从发送端传到接收端,常用协议:TCP/UDP。
3.网络层:负责地址管理和路由选择,例如在IP协议中, 通过IP地址来标识一台主机, 并通过路由表的方式规划
出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的线路(路由). 路由器(Router)工作在网路层.
4.数据链路层:负责设备间的数据帧的传送和识别,例如网卡设备的驱动、帧同步(就是说从网线上检测到
什么信号算作新帧的开始)、冲突检测(如果检测到冲突就自动重发)、数据差错校验等工作. 有以太网、令
牌环网, 无线LAN等标准. 交换机(Switch)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5.物理层: 负责光/电信号的传递方式. 比如现在以太网通用的网线(双绞 线)、早期以太网采用的的同轴电缆
(现在主要用于有线电视)、光纤, 现在的wifi无线网使用电磁波等都属于物理层的概念。物理层的能力决定
了最大传输速率、传输距离、抗干扰性等. 集线器(Hub)工作在物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