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入门】二、Linux系统安装(3) Linux系统安装
Linux系统安装
我们使用虚拟机模拟的光驱,通过ISO镜像来安装CentOS:
在前面的学习中<Linux系统安装(1)>,我们已经把虚拟机的光驱设置为:使用ISO镜像连接,并选择下载好的CentOS7镜像;
打开虚拟机电源,在VMware启动页面,快速按F2键进入BIOS;
(Intel VT-x完整名称是Intel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就是Intel虚拟技术;
开启它可以让硬件平台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是虚拟机软件运行必备的技术之一;
虚拟机启动时提示此主机支持Intel VT-x,但Intel VT-x处于禁用状态,则需要进入真实机BIOS开启Intel VT-x)
BIOS:主板中内置的操作系统,进行计算机的基本信息设置,比如主板信息,系统时间等;
在这里我们进入BIOS的原因是:计算机默认是通过硬盘启动,但目前我们的虚拟机硬盘中并没有任何数据,所以我们首先需要通过光盘启动;
进入BIOS后,把光标移动到BOOT上,通过+-号调整启动选项;
在真实机安装时需要修改此启动选项,但在虚拟机中,当硬盘中找不到任何操作系统时,会自动调整为通过光盘启动,系统安装完又自动改回通过硬盘启动。
CentOS 7安装
打开VMware,打开创建的虚拟机(启动客户机),进入CentOS 7安装程序,选择中文语言进入安装界面
软件安装
此处我们选择GNOME桌面(比较直观且友好的桌面环境)
安装位置(分区)
1、选择“我要配置分区”,点击左上角“完成”进入分区界面;然后选择标准分区
2、Linux必须的分区:/boot分区,根分区(/)和swap分区(虚拟内存);
习惯是,硬盘有多少剩余空间都会最后分配给根分区,所以我们最后创建根分区;
可以采用自动创建分区的方式(默认创建根分区,/boot分区和swap分区);
这里采用手动添加挂载点的方式(点击+号添加);
可以看到有默认的几个挂载点选项,挂载点其实就是分区的盘符(可以理解为window下的C,D盘),没有盘符分区就不能正常使用;
1)首先创建/boot分区,/boot分区200MB足够
创建后可以看到/boot分区的分区号为sda1(Linux系统自动分配和调整),文件系统为xfs;
理论上先分的分区,分区号靠前(1,2,3,4,5),但是/boot分区即使后分配,分区号也会自动变为1;
这是因为/boot分区用于系统启动,包含Linux的系统启动信息,而这些信息放在硬盘的最开始位置;
如果强制人为改/boot分区的分区号成别的,会造成系统无法正常启动。
2)创建swap分区
swap分区即虚拟内存,一般为内存的2倍,超过2倍对提高系统的效率无益;不过swap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很小,1GB足够;
可以发现,swap分区挂载点置灰,不像前面的/boot分区,原因在于:swap分区不是给用户使用,由linux内核直接调用,所以不需要盘符,即没有挂载点。
此外,swap分区文件系统为swap,不同于其他的分区。
3)创建/home分区
除了/boot,swap和根分区,剩余的根据个人习惯或者是服务器用途进行分区。
比如系统装完用做文件服务器(允许用户上传/下载文件),文件服务器默认的上传位置一般就是/home目录;
给/home目录单独分区,用户数据放置于独立的硬盘空间,安全性大大增加,后续一些操作会变得更加方便。
这里分配2GB
4)创建根分区
最后创建根分区,期望容量为空(自动使用所有剩余可用空间);
根分区的分区号自动设为5(按理应该是sda4,原因在于一块硬盘只能支持4个主分区,为了后续用户可以分更多的分区,Linux默认把第4个分区变成拓展分区,把我们上面分的根分区变成第5个分区,即第一个逻辑分区)
5)完成
点击完成--接受更改
开始安装
点击开始安装,进入以下界面:
Linux的默认管理员是root用户(权限最高的用户),需要设置密码才能完成最后的配置。
此处设置为123456,完成最后的配置,重启操作系统(真实机需进入BIOS改为通过硬盘启动)
根目录是linux的最高级目录,根目录下有一个/root的一级目录;
家目录:在linux的纯字符界面,用户登录后,初始登录位置即为用户的家目录;
管理员:根目录下/root目录(管理员的家目录);
普通用户:根目录下/home目录下/跟用户名相同的目录,比如A用户的家目录:/home/A;
该目录是自动创建,每个用户都有。
通过ls命令查看/root目录下的文件,默认有以下几个文件
安装日志:
/root/initial-setup-ks.cfg
/root/anaconda-ks.cfg:以Kickstart配置文件的格式记录安装过程中设置的选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