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OSPF路由学习与优化
文章目录
一、动态路由协议-多区域OSPF
1.1 OSPF的三种通信量
域内通信量(Intra-Area Traffic):单个区域内路由器之间交换数据包构成的通信量。
域间通信量(Inter-Area Traffic):不同区域间路由器交换数据包构成的通信量。
外部通信量(External Traffic) :OSPF域内路由器与OSPF 域外或另一个自治系统内的路由器之间交换数据包构成的通信量。
1.2 OSPF路由器类型
- Internal Router:内部路由器,在一个OSPF区域内部的路由器
- ABR(Area Border Router):区域边界路由器,只在骨干区域内的边界,可以与其他区域路由器交换信息的路由器
- ASBR(Autonomous System Boundary Router):自治系统边界路由器,除骨干区域外的其他区域的边界路由器
1.3 链路状态通告(LSA)类型
这六种类型中,Type7是在NSSA区域才会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链路,下面我们会讲到配置命令
1.4 OSPF区域类型
其中末梢区域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 只有一条默认路由作为该区域的出口
- 区域不能作为虚链路的穿越区域
- 末梢区域无自治系统边界路由器ASBR
- 不是骨干区域
二、为什么会有多区域OSPF
大型网络中,网络结构的变化是时常发生的,因些OSPF路由器就会经常运行SPF算法来重新计算路由信息,大量消耗路由器的CPU和内存资源。在OSPF网络中,随着多条路径的增加,路由表变得越来越庞大,每一次路径的改变都使路由器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去重新计算路由表,路由器就会越来越低效,所以我们可以将一个大区域划分为多个小区域,这样不仅减少了链路的负担,还可以加快收敛速度,改善网络的可扩展性。
接下来我们就在华为模拟器中用一个实验来学习多区域的OSPF的配置。
跨区域OSPF实验
实验目的
实现OSPF多区域,以及外引RIP路由的动态路由学习以及优化
实验环境
ensp中六台路由,wireshark抓包软件
实验思路
分别给各个路由配置物理接口IP地址、环回接口IP地址、OSPF进程、OSPF优化,在wires hark抓包查看链路状态通告的六种类型以及骨干区域的ABR、标准区域的ASBR,再查看各路由的路由表优化前后的变化
实验过程
按照下图在ensp中建立拓扑图
R1配置文件信息
R2配置文件信息
R3配置文件信息
R4配置文件信息
R5配置文件信息
R6配置文件信息
此时我们在配置完RIP后抓到了type5的包
在配完RIP 的同时在图中的点抓包,抓到了type4的包
这时候我们来分别查看各个路由的路由表,发现路由表全都学习到了
R1
R2
R3
R4
R5
R6
但是这个时候链路的状态很复杂,容易增加网络负担,占用网络资源,我们对路由进行优化,配置末梢区域与NSSA区域,这时R5的路由表被优化,只有一条默认路由以及直连路由,NSSA区域的优化则体现在内部,路由表没有体现
我们用抓包的方法找到了type7,路由表条目没有变化,截图以R2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