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芬村油画师工作的三阶段:迷茫、模仿、原创
第一阶段:迷茫
二十多年前,湖南邵阳的赵小勇从老家来到深圳,在树脂厂上色,一个月600多元。后来,一位工友告诉他,在大芬村画油画,一个月能拿3000多元。他立即转行画画,一画就画到现在。油画厂跟工厂也确实没什么两样,都是在流水线式地生产梵高、莫奈的复制品。一个画室可以分成三条流水线,一条7个人,一个人画一个部分。很快,赵小勇就上手了。不满足于只画一个部分的他半年后就出师,自己开了个门面接单。梵高、莫奈、高更、达芬奇……赵小勇什么都画。然后社会就给了他一顿毒打,他一整年没有卖出过一张画。
第二阶段:模仿
朋友给他出主意:“不是这样画的。贪多嚼不烂,你可以专注画一个画家的作品,梵高就很好,他订单很多。”小勇恍然大悟,开始没日没夜地刻苦攻关画梵高,誓要做大芬村里的梵高第一人。几个月过去,他终于卖出了自己的第一幅画。一位阿姆斯特丹的画商相中了他的绘画技艺,开始跟他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次客户都先打五成的款,赵小勇拿了钱就去买柴米油盐,给小孩交学费,然后买颜料画画。接单、画画、吃饭、睡觉、发货、再接单……赵小勇一家的生活基本就在这画室里完成。十几年时间,他和家人们画了超过100000张梵高复制品。然而,他感到迷茫,不知道这样机械地画下去有什么意义,一眼看穿了几十年后的未来。
第三阶段:原创
那一晚,赵小勇见到了梵高。梵高从画中走了出来,还跟他说起了话:“小勇,你临摹我快二十年,现在画我的作品,画得怎么样?”赵小勇连忙回答:“我已经进入你的状态了!”赵小勇,一夜无眠,泪湿枕巾。
一直到美术馆闭馆的时候,赵小勇才像梦游一般地走出来,走了一段,然后一动不动地蹲在路边。在回酒店的路上,他告诉导演:“我20年画了10万幅,却远远比不上梵高的一幅画。”当晚,他又一次没能睡着。“回到中国后,我该怎么画下去呢?”返程前的最后一天,赵小勇来到了旅途的终点,梵高的墓前。赵小勇给梵高带来了花,也带了几个水果,点了三根烟。他在墓碑前,跟梵高说了好久的话。“一句话,你啊,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他回到了大芬,跟家人、村里的同行们分享这次的收获和迷茫。酒过半酣,赵小勇开始吐露出自己的心声。“博物馆的人说我,噢,你画了二十年的梵高,厉害,那你有没有自己的作品?我吓了一跳,我真的一直在临摹,一幅自己的作品都没有,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们毕竟是一个画工,要从一个画工变成一个画家,那确确实实是很难。可是我还是想做。我不想做梵高,最后饿死,但是我还是想做一个艺术家。”
事实上,这已经是很多年的事了。现在,赵小勇正在江浙一带定居搞创作,还开了个小画廊。现在的他颇有小成,据说已经有作品卖到了五位数。
几百年前,梵高曾在给弟弟的信中这样说道:“我正在朝着目的地前进。感觉很近,但可能还有非常远。”
原文:这个深圳城中村里有10000个梵高,靠“造假”每年赚老美几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