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的二把手
这是在陆奇事件发生之前和朋友一起吃火锅时闲聊起来的,坐地铁回家时记录在手机里的。但是正好发生了陆奇事件,怕大家说我蹭热点就没发出来。按说我也不该发这篇文章,扯淡评论别人一点意义和价值也没有,我也不了解人家,我又不是自媒体,我应该多讨论研究产业互联网和企业服务。
皇上春秋鼎盛。
无奈事业太多。
于是,出现了CEO的说法。百度陆奇、腾讯刘炽平、阿里张勇,皆是。
但是,世上最怕但是。一个公司看似业务非常多,但其实都有主干业务,如百度的搜索、阿里的天猫零售和蚂蚁金服、腾讯的社交网络与游戏。
因为有主干业务,所以必然要有主干人员在鼎力发展着主干业务。
这就留下一个课题:对于BAT的CEO,应该主抓什么。
有人说,CEO啊,
管事:管战略、管预算分配、管重大事项PDCA、管制度流程要求和IT固化、管考核
管人:管组织、管领军人、管考核、管激励办法
其实,嘿嘿,皇上春秋鼎盛....。
我曾经也纳闷,有CEO、CMO、CHO、CFO、CIO、CTO,但就是没有销售方面的CXO,按说销售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啊。后来想明白了,既然销售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那么CEO就是Owner。否则,要CEO干嘛,就是为了统管?统管的目的是什么?不也就是为了能拧合所有资源为销售业绩提升这个目的而努力么?
但是,大家都知道,一个公司大了,必然事业部制甚至公司制。也就是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诸侯也。
那上有皇上,下有诸侯,作为CEO,这不就是古时候的内阁首辅大臣么?宰相必起于州部 猛将必发于卒伍。如果宰相不是起于州郡,那么....。
陆奇空降到百度时,百度搜索业务并没有衰落,只是第二只现金牛没有找到,不像阿里有天猫零售和蚂蚁金服双轮,腾讯有社交网络和游戏双轮。虽各种纷杂存在,但做过企业的人都知道,这不是什么大事,不用太Care。
当然陆奇做的事,自然是用四象限分现金牛和狗,然后把边缘业务砍掉止血,把资源投入到现金牛和狗,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百度的搜索业绩、信息流业务及广告业绩,明显提升。牛和狗基本清晰可见。人工智能音箱(OEM小鱼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也赚足眼球。一实(业绩)一虚(智能),让百度股价拉升不少。这是很清晰的目的和打法。
陆奇作为鲶鱼、白手套,他的使命也就结束了。
再说阿里逍遥子张勇,2007年加入阿里,2008年淘宝网首席运营官兼淘宝商城总经理,2009年发起2009年双十一大促。阿里零售之所以业绩大发展,很大程度上,双十一大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大促,过去我也说过大促的很多好处,这是公司经营节奏的很好的控制器,这是拧合所有资源所有心气的很好的工具和契机,这是识别人人历练人上位人很好的工具,这是冲业绩很好的工具。宰相必起于州部。因为大促,张勇掌握了资源、权力、人心威望、老板心目中的位置。
而张勇的前任,前阿里集团CEO陆兆禧,著名的救火队长,屡屡挽狂澜的英雄,在阿里遭受微信和红包支付偷袭珍珠港之时,利用自己CEO的位置权限,纠集各个事业部的核心骨干力量做来往,并且下了硬业绩,要求每个员工必须加100个好友,否则不发年终奖。陆兆禧以阿里集团CEO之职,行阿里来往事业部总经理之责。用一句话来说:把自己做小了。本来给你的是舞台,你非要去挖井。
张勇深知,皇上春秋鼎盛,只有有些事,不适合马云出面。所以张勇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大促,这也是自己的老基盘,这也是自己的本分啊,否则给你一个CEO要你何用,不就是为了整合资源可以冲击业绩目标啊。至于其他,听好马总的话,执行好马总吩咐的事。至于动组织、动人,和马总和大家一起开会,听马总意见。
当然,为业绩生为业绩死,是一个业绩负责人的常规宿命。被业绩撸下去,不丢人。公司就是这样一代代抛弃一代代往前的,虽说起来残酷,但这就是做企业,不畏过去,不惧未来。
刘炽平应该是最难的。为啥?因为马化腾是典型的细节派,用产品为抓手,把产品从规划到推广到变现一条线都串在一起,在讨论问题时,遇到组织清晰权责分工或资源整合问题就顺便解决组织问题、遇到人的安排的问题就顺便解决人的问题,遇到制度要求的问题就顺便解决制度要求的事。真是遇山开山遇水搭桥。
面对各个业务研发一体化的BG、面对各个BG的封疆大吏,刘炽平的价值定位如何发挥?
刘炽平把重心转移到了腾讯的外部。腾讯自己的业务,你们自己内部好好做,刘炽平也干涉不了,再说各个BG老大也给力,再说了还有马化腾呢。而自己,站在业界大格局,合纵连横、投资并购,内外结合,拼齐腾讯完整版图。把腾讯的战略、愿景、定位、目标、主线,清晰的传递给投资人、分析师甚至媒体大V,让他们继续看好腾讯的发展、腾讯的股价市值,形成腾讯在资本市场、产业界良好的口碑与影响力,间接推动了腾讯股价市值的坚挺和拉升。在股市,信心比黄金还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