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必备的商业思维:2020年,你要学会“外交”
本来原定的标题是“像销售一样思考”,但考虑到不少单纯的技术人员对于销售有一种不太好的误解,因此将标题换成了现在这个。至于为何选择“外交”一词,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主要基于个人的粗浅见识:
外交和销售都需要跟人打交道。
外交和销售都需要向对方推销。
外交和销售都需要相应的策略。
想必各位看官应该已经发现,这三点其实都不能说是程序员擅长的领域,甚至可以说是不少程序员厌恶的领域。原因不外乎是以下几点:
聪明惹的祸,没有耐心向他人耐心解释,也不注重沟通技巧。
技术至上主义,简单地认为光靠技术就能改变世界,因此养成了只注重“硬技能”而不注重(或者说轻视更合适点)“软技能”的习惯。
个人英雄主义,习惯单兵作战,天真地认为只要老子武功天下第一世界就会围着自己转。
思维方式单一,习惯直线思维和单点**,讲究武力制服,正面迎击。
如果不跟人打交道,这些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可现如今你能想到不需要跟人打交道就能办成的事情吗?就算是在程序员擅长的技术领域,也一样离不开跟人交往:
向组内推销喜欢的工具
向他人讲解自己的设计
向客户展示阶段性成果
倘若以上仅仅只是涉及到工作,那么再举个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例子:向老板要求加薪。
要是有程序员跳出来说“这都不是事儿”,我的第一直觉是“这家伙是不是入错行了”。大概率而言,这些不以为然的,我到目前为止主要遇到两类人: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和久经考验的佛系技术人。前者属于“出身牛犊不怕虎”,要靠实力征服世界;后者属于“死猪不怕开水烫”,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或许会有小伙伴会说:“你这不就是拉关系吗?”。在回答之前,我想问问提问者:
你的领导会仅仅因为跟你关系好就给你年终绩效打优吗?
你的客户会仅仅因为跟你关系好就给你一个从未做过的生意类型吗?
你会因为跟某人的关系好就让他(或她)写的烂代码合并到主干吗?
“关系”很重要,但仅仅认为这就是“拉关系”就是大错特错!在我看来,有一个公式很适合“外交”:
外交 = 关系 + 实力 + 策略
简单地解释:
没有关系,就失去了前题;
没有实力,就失去了基础;
没有策略,就失去了优势。
关系和实力,大多数人应该都不陌生,因此就略过不表。单单说说策略,看看在跟人交往的过程中有哪些策略可以借鉴。当然啦,话说在前面,这里列出来的也是我个人经验,请大家谨慎对待,????。
策略 1 :守住底线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未来潜在的客户跟你反复强调他目前面临的困难,希望你站在他的角度替他考虑。显然,这种“考虑”的潜台词就是“让步”,说的白一点就是“便宜点”。
一般来讲,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帮忙的,不为别的,就为了留个好口碑和交个朋友一般也会做一些让步。但是,这里需要提醒一点的是(尤其是技术人员都相对比较单纯):守住你的底线。
这里所谓的“底线”就是:你的能力范围。也就是说,如果你富余,想帮多少就多少;如果你自己都过得紧巴巴的,那还是先保住自己再说。尤其在不少人看来软件开发就是靠人,没其他硬成本,因此花不了几个钱。这是典型的不尊重知识的表现,如果是这样的客户,还是少打交道为妙。因为无论你怎么让步,他都会认为你都赚到了。既然这样,何必让自己委屈为未来合作的不顺畅打下基础呢?
此外,还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以快速过滤不合适的客户:当客户总强调你需要替他考虑而不替你考虑时,请果断放弃。
策略 2 :双赢思维
在信息透明和快速流动的今天,靠信息差賺钱的生意越来越少了。不基于双赢思维去考虑问题,将很难走下去。典型的双赢思维就是自己对他人的价值,在谈生意之前,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能不能帮助客户赚到钱?
我能不能帮助客户少花钱?
我能不能帮助客户更快地賺钱?
我和其他竞争者相比的优势是什么:我为什么比他们贵(便宜)?
以个人经验来讲,以说服力而言,“賺钱” > “省钱”。一开始我不明就里,觉得省到了不就相当于赚到了吗?可后来经(非技术)朋友点拨,豁然开悟:省掉的是“自己的”钱,赚到的是“别人的”钱。
鉴于此,个人建议采用 360° 攻击( to B 的生意):
正面,利益诱导,想方设法帮客户賺钱;
侧面,贩卖焦虑,挖掘行业种子用户,造就外势;
后面,抄其后路,获得其客户(也就是客户的客户)认可,使他们成为你的“推销员”。
对于最后一条建议,我举个我们客户的例子。这位客户是主动找上门来要求使用我们产品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客户的一句话。他客户的原话是: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你们怎么还要我在纸上签字?
策略 3 :有的放矢
这一条不难理解,但在实操过程中却非常容易走偏,这里我列出两个自己的领悟:
如果是做项目,不要在成本中心找活,相反应该是去商业中心找活,到成本中心干活。更通俗一点就是:做有钱人的生意。
不要陷入价格竞争,因为只有更 low ,没有最 low。
策略 4 :明确定价
定价,大有学问,光靠“因为我水平高,所以价格贵”这条理由很难打动人心。交换立场,自己都很难接受。一方面,不要指望客户对软件行业很了解,他们对于水平高低大多无感;其次,水平高不是一个量化的标准,没有量化自然就很难对比。无法对比自然就不知道便宜还是贵,也就很难达成一致。
换成车的例子,假如有人跟你说:这个车虽然比一般的贵,但也比一般的车省油,综合算下来其实是划算的。这套说辞下来是不是更能打动人心呢?同样的例子还有机床,贵的机床要么能生产更尖端的产品,要么能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品。
对应到人,如果换成类似的说(hua)辞(shu)并给出证(liang)明(化)那就比单纯强调“我牛,我贵,我有理”要好的多了。
关于定价,已经有很多书籍言及,这里也就不再赘述。
看到这里,或许会有小伙伴说:你的例子都是跟创业相关的,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只要把上面例子里的“客户”换成“公司”或“老板”道理也是通的呀。本来嘛,人在江湖,每个人都有价码。
特别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分享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