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bbo理解

1.为什么要dubbo

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在以前,我们只需要一个服务器,将程序全部打包好就可以,但是,随着流量的增大,常规的垂直应用架构已无法应对,所以,架构就发生了演变。

1 单一应用架构
2 应用和数据库单独部署
3 应用和数据库集群部署
4 数据库压力变大,读写分离
5 使用缓存技术加快速度
6 数据库分库分表
7 应用分为不同的类型拆分

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我们发现,应用与应用之间的关系已经十分的复杂了,就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以下摘录于官网):

① 当服务越来越多时,服务 URL 配置管理变得非常困难,F5 硬件负载均衡器的单点压力也越来越大。
② 当进一步发展,服务间依赖关系变得错踪复杂,甚至分不清哪个应用要在哪个应用之前启动,架构师都不能完整的描述应用的架构关系。
③ 接着,服务的调用量越来越大,服务的容量问题就暴露出来,这个服务需要多少机器支撑?什么时候该加机器?

为了解决这由于架构的演变所产生的问题几个问题,于是,dubbo 产生了。当然,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不止 dubbo 。

2.dubbo技术架构
Dubbo理解节点角色说明

节点 角色说明
Provider 暴露服务的服务提供方
Consumer 调用远程服务的服务消费方
Registry 服务注册与发现的注册中心
Monitor 统计服务的调用次数和调用时间的监控中心
Container 服务运行容器

看了这几个概念后似乎发现,其实 Dubbo 的架构也是很简单的(其实现细节是复杂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有没有发现,其实很像生产者-消费者模型。只是在这种模型上,加上了注册中心和监控中心,用于管理提供方提供的url,以及管理整个过程。

那么,整个发布-订阅的过程就非常的简单了。

  • 启动容器,加载,运行服务提供者。
  • 服务提供者在启动时,在注册中心发布注册自己提供的服务。
  • 服务消费者在启动时,在注册中心订阅自己所需的服务。

如果考虑失败或变更的情况,就需要考虑下面的过程。

  • 注册中心返回服务提供者地址列表给消费者,如果有变更,注册中心将基于长连接推送变更数据给消费者。
  • 服务消费者,从提供者地址列表中,基于软负载均衡算法,选一台提供者进行调用,如果调用失败,再选另一台调用。
  • 服务消费者和提供者,在内存中累计调用次数和调用时间,定时每分钟发送一次统计数据到监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