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五)
此系列文章均来自于文乡枞阳,作者王乐群,特此说明。
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五)
作者:王乐群
本篇为你介绍“朱筠撰、姚訏书《游浮山记》碑刻”。
朱筠撰、姚訏书《游浮山记》碑刻,嵌于隐贤岩内的石壁间。碑为青石质,呈长方形,纵64厘米,横140厘米。碑文右起竖式,行书阴刻,22行,满行14字。现抄录、释文、句读如下(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注,“囗”标识原碑字不存):
游浮山记
筠试士安庆毕事,将之六安,取道浮山。以九月七日至华严寺。日曛。自抱龙峰上金谷岩,左窥九曲洞,仰滴珠岩,顾绿萝庵,不度。入紫霞关,折上首楞岩,以望九子,览大江。由选佛岩登最高峰,沿历金谷、滴珠之顶,呼炬,过文殊峰而下宿寺中。明日,肩舆抵石龙峰,入雷公洞,盘壁过浩笑廊。坐陆子岩,遍读宋人题壁,徘徊枕易窝侧,礼远禄公石塔。左拾级至九带堂,观指月石,下息于会圣岩。行踏莲花石,瓣丹宛然;遂跻巅,周瞰天池。乃下折行绕云梯,经张公、观音诸岩,立幻度松下久之。逾烂柯石,游佛母岩而还。又明日,出山,爰题名于会圣之石。时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秋九月九日。
同游者:上虞张凤翔方海。侍行者:宛平徐瀚文圃。迎余于山中而与俱者:石埭汪囗宝书,桐城何英标准人。大兴朱筠竹君记。桐城姚訏初谷书。怀宁王全士镌。
调查者说
朱筠撰、姚訏书《游浮山记》碑刻,年代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时为朱筠奉命提督安徽学政的第二年。
“(与朱筠)同游(浮山)者张凤翔”,初名秉岳,字方海,清浙江绍兴人。藏书家、文学家。名入吴晗《两浙藏书家史略》。著《方海诗集》。
“迎余(朱筠)于(浮)山中而与俱者何英标”,字慕曾,一字准人,青山何氏。文学家。清乾隆间岁贡生。官建平县训导。著《弹奕山房诗钞》。有《陪朱学使朱公游浮山》诗:“春山多白云,朝日东方悬。莺声引游人,呖呖歌喉圆。晴霞映丹谷,芳草侵花鞯。山溪窈且曲,树梢飞流泉。一径入古寺,老僧笑相延。年少索长告,高轩欢周旋。”
书写者姚訏,字君俞,一字初谷。麻溪姚氏。礼部员外郎姚淑次子,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二弟。书法家,文学家。英年早逝。姚鼐曾作《亡弟君俞权厝铭》。
撰文者朱筠,字竹君,号笥河,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著名学者、教育家、考据学家、文学家、乾嘉学派领袖、《四库全书》的首倡者和参与编撰者,清代五大汉学家之一,他的幕府被称为“清代四大幕府之一”。兹录数则名家学者对他的评价:
——(朱筠是)乾嘉朴学的开国元勋(和)乾嘉朴学家的领袖。(姚名达)
——世之士能文章者,略于考证;讲经疏者,拙于为文;生(朱筠)能兼攻之……生内友兄弟,而外好交游。(姚鼐)
——先生好古学,于金石文字尤极留意。……生平所过郡县名山水,凡足迹可及之地无不至,至则访摩崖旧刻、古刹残碑、不惮扪萝剔鲜,每得唐以上物辄狂呼,宾从其往观之,欣赏笑乐之声穿云度。(李威)
——大兴朱笥河先生筠,诗古郁盘奥……古文词,真气浑厚,神似龙门也。(林昌彝)
——笥河(散文)长于马班,其神逸……为大家(也)。(陈寿褀)
——君(朱筠)之属文如江河汇不择所,流荡无外内,猋怒涛惊,复于恬靡小址澄潭。(王先谦)
——朱筠继承韩愈为文理念,视文为宗经载道、济世致用之具,重视文气,追求醇厚雅正的为文风格,同时力求词必己出,自成一家。(梅莹)
——笥河为风雅宗,天下名流出门下。(包世臣)
——笥河提倡《说文》,请开四库全书馆,南厓(朱筠弟朱珪)甘盘旧学,致君绎民,又宏奖士林,敦崇实学,皆乾嘉间主持风会之人,宜当世奉为泰山北斗也。(徐世昌)
——(朱筠)以立品读书为职业,不宜修小礼,曲意委顺于达官贵势,惟喜奖藉寒峻,见有一善者辄誉之如不及,有请益者必诚告之,惟恐不尽……一时材售,辖辏其门,多所成就,以故士心公论,皆翕然归君。(李祖陶)
——京师语曰:“自(朱)竹君先生死,士无谈处;自(程)鱼门先生死,士无走处。”公(朱筠)昆季以文学卓行,同翔天衢,为海内所誉服。公又束修其躬,志古人之所志,学古人之所学,士林中靡不齐其口异音同叹。(袁枚)
调查者 枞阳县文物管理所
枞阳县博物馆
摄影:吴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