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9.25

9.25教育教学 

1.“课程不应指向活动,而应直接关注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服务的”,这种观点意味着课程即(  )。

A.教学科目 B.经验获得

C.社会改造 D.预期的学习结果

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

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3.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三中心”是(  )。

A.儿童、教材、活动 B.教师、活动、经验

C.儿童、活动、经验 D.教师、经验、教材

4.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是(  )。

A.杜威 B.泰勒 C.布卢姆 D.布鲁纳

5.编写教材(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课程标准 D.课程说明

6.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  )。

A.感觉对比 B.感觉阈限 C.感觉适应 D.感觉后像

7.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  )。

A.适应 B.对比 C.联觉 D.综合

8.成人与幼儿对一幅画的知觉有明显差异,幼儿只会看到这幅画的主要构成,而成人看到的是画面的意义,这反映的知觉特性是(  )

A.理解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9.晓华喜欢帮助有困难的人,他认为其他同学与他一样,也喜欢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种现象属于(  )

A.感应 B.投射 C.晕轮 D.首因

10.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的是(  )。

A.京师大学堂 B.福建船政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南洋公学

11.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  )。

A.交往 B.学习 C.课堂 D.课外活动

12.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为(  )。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13.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简答:

一.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二.简述教材编写的原则。

 

 

 

小学

1.【答案】D。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的定义。在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不应该指向活动、而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即要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这要求课程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的。

2.【答案】D。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3.【答案】C。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提出了“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三中心”,称为“新三中心论”。它主张课程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为了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提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4.【答案】C。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学者是布鲁姆。

5.【答案】C。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6.【答案】A。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感觉现象的掌握情况。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例如,闻了臭的再闻香的,香味更浓了;吃完苦的再吃甜的,甜的显得更甜了;摸过冷的再摸热的,觉得热的更热了。而选项B的感觉适应是指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有些适应现象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有些适应现象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最典型的是暗适应(感受性提高)和明适应(感受性降低)。最常见的感觉掩蔽有视觉掩蔽和听觉掩蔽,其中,视觉掩蔽是指某个物体因另一在空间上(同时)或时间上(继时)与其相邻的物体的呈现而导致可见度降低的现象;而听觉掩蔽是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对一个声音的听觉因受另一个声音的影响而减弱的现象。声音的掩蔽有两种:一种是纯音对纯音的掩蔽,另一种是噪音对纯音的掩蔽。

7.【答案】C。联觉是一种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它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通道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小丹听到声音感觉冷和不舒服,是因为听到的刺激到了感觉,这属于联觉现象。

8.【答案】A。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9.【答案】B。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

10.【答案】C。我国于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

11.【答案】A。略。

12.【答案】B。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13.【答案】A。班级组织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内容,班集体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共同体,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故有利于教育的原则是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

 

一.【参考答案】

(1)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本位。

(2)课程内容上,以知识为核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3)课程组织上,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分科教学。

(4)课程实施中,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作用。

(5)课程评价上,教师是评价的主体,评价以考试为主,重结果。

二.【参考答案】

(1)反映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遵循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3)真正便于学生的学习

(4)理论联系实际

(5)科学性与思想性并重

(6)启发性与可读性

 

 

直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较为重要的知识点,主要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考查概念或是事例。下面给大家举例讲解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利用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时间内,人们只能感受到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而其他事物则退到“后面”。在一定条件下,对象和背景可以相互转换。如下图表1所示:

2020 9.25

 

左上角的图片中,若把白色部分当做对象,黑色部分为背景,那么我们知觉到的是花瓶;相反,若选择黑色为对象,白色为背景,则知觉到的是两张人脸。这体现的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当我们知觉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而对它进行识别,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反应。因此,做题时大家可以看题干中的事例在知觉过程中,是否利用的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如下图表2所示:

2020 9.25

 

图表2中我们能够把它知觉成两个三角形,虽然图中只是由不同的线条组合而成的,但我们根据这些线条的特征,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来知觉,构成熟悉的三角形。这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对任何事物都是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和领会的。人们在知觉某一事物时,通常要对它进行命名,即将感知对象用词来概括,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言语的指导能够唤起我们过去的经验,理解感知对象的意义。如下图表3所示:

2020 9.25

 

如果给学生提示,图片中是一只斑点狗,则学生能越看越像斑点狗。

4.知觉的恒常性

当我们对事物知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我们清晰地知道结果是不变的,此时利用的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如下图表4所示:

2020 9.25

 

学过了知觉都有哪些特性,下面考查一下同学们有没有学会呢。我们来看两道练习题:

1.人的知觉具有以下特性(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觉特性。知觉四大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2)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就叫知觉的恒常性。

【核心考点】普通心理学——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觉——知觉概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难度系数】★

2.同样是一棵香樟树,植物学家根据他的知识经验可能用分类学的概念把它称为“双子叶植物”,木匠则可能根据他的生活经验以木材的用途把它称为“优质木材”,这体现了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知觉的基本特性的知识点。知觉的基本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C选项理解性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题干中植物学家和木匠分别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香樟树”,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都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A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B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D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就叫知觉的恒常性。

【核心考点】普通心理学——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觉——知觉概述——知觉的基本特性——理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