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RPC
1.RPC的概念
远程过程调用(RPC)是一个协议,程序可以使用这个协议请求网络中另一台计算机上某程序的服务而不需知道网络细节,
RPC是指远程过程调用,也就是说两台服务器A,B,一个应用部署在A服务器上,想要调用B服务器上应用提供的函数/方法,由于不在一个内存空间,不能直接调用,需要通过网络来表达调用的语义和传达调用的数据。
3.RPC的模型
- C/S模式
- 基于传输层协议 (例如 TCP/IP)
- 事件处理模型 (请求、计算、响应)
4.RPC设计的目的
- 调用非本机的方法
- 不同语言程序之间通信
- 不了解底层通信,像本地方法一样调用
例:spring的RPC框架在调用远程方法时就像调用一个普通的bean
5.RPC的作用
- 分布式程序的基础 (分布式操作系统,分布式计算,分布式软件设计)
- 垂直应用服务化拆分
6.实现RPC要面对的问题(A可以理解为dubbo中的消费者。)
比如说,一个方法可能是这样定义的:
Employee getEmployeeByName(String fullName)
那么:
- 首先,要解决通讯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建立TCP连接,远程过程调用的所有交换的数据都在这个连接里传输。连接可以是按需连接,调用结束后就断掉,也可以是长连接,多个远程过程调用共享同一个连接。
- 第二,要解决寻址的问题,也就是说,A服务器上的应用怎么告诉底层的RPC框架,如何连接到B服务器(如主机或IP地址)以及特定的端口,方法的名称是什么,这样才能完成调用。比如基于Web服务协议栈的RPC,就要提供一个endpoint URI,或者是从UDDI服务上查找。如果是RMI调用的话,还需要一个RMI Registry来注册服务的地址。
- 第三,当A服务器上的应用发起远程过程调用时,方法的参数需要通过底层的网络协议如TCP传递到B服务器,由于网络协议是基于二进制的,内存中的参数的值要序列化成二进制的形式,也就是序列化(Serialize),通过寻址和传输将序列化的二进制发送给B服务器。
- 第四,B服务器收到请求后,需要对参数进行反序列化(序列化的逆操作),恢复为内存中的表达方式,然后找到对应的方法(寻址的一部分)进行本地调用,然后得到返回值。
- 第五,返回值还要发送回服务器A上的应用,也要经过序列化的方式发送,服务器A接到后,再反序列化,恢复为内存中的表达方式,交给A服务器上的应用
7.RPC程序的组成结构
RPC的大致工作原理:
分为1.服务的提供者(生产者),
2.服务的调用者(生产者)
3.服务的提供者和调用者,都要用到的接口
4.RPC框架
服务的提供者实现接口中的方法,服务的调用者引用同一个接口,
1).服务的调用者会把要调用的接口和方法,还有参数,传递给RPC框架,
2).RPC框架会通过动态代理(调用服务的提供者) 调用服务的提供者(即接口的真正实现者),将产生的结果发送给服务的调用方
3).注:服务的提供方要和RPC框架在同一个容器中,因为只有这样在RPC框架中,才能通过要调用方法的完整路径,通过反射机制找到服务的提供方(即接口的真正实现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