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类域间路由
CIDR,中文全称为 无类域间路由;英文全称为 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随着Internet技术的逐步普及,现行的IPv4协议的地址即将耗尽,CIDR应运而生,CIDR不失为一种有效解决地址耗尽的措施。将网络前缀相同的连续的IP地址结合在一起,使用无类域间路由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由核心路由搭载的路由选择信息的数量。
CIDR在1993年由RFC1517,1518与1519进行定义,并形成了Internet的建议标准。无类域间路由旨在不按标准的地址分类规划分配剩余的IP地址。而是以大小可变的块方法对IP地址进行分配。这样一来,一个组织在确定IP地址时,就不在拘泥于标准分类的IP地址结构,而可灵活地IP地址的实际需要和路由来决定。
无类域间路由与有类域间路由
有类域间路由是指传统标准分类的IP地址与划分子网概念的“网络号+主机号”的三级结构的IP地址。无类域间路由使用“网络前缀”,形成新的无分类的二级地址结构,即”网络前缀+主机号”。运用无类域间路由技术,三级结构的IP地址重新回到了二级结构。不用于标准的IP地址的分类方法,CIDR是一种无分类的二级地址结构。
无类域间路由可以采用“斜线记法”,即在IP地址后面加一个“/x”。“x”表示网络前缀所占的比特数。比如:201.115.24.0/21,表示前21位网络前缀,后11位是主机号。
CIDR对传统的标准分类IP地址的有类别路由选择进行重新规划。CIDR将网络前缀相同的连续的IP地址组成一个“CIDR地址块”。 用块起始地址和块地址数表示CIDR地址块。块起始地址是指CIDR地址块中最小的哪一个地址,块地址数是指CIDR地址块包含的地址数。比如:201.115.24.0/21地址块中,块起始地址是201.115.24.0,块地址数为2(32-21)=211。
无类域间路由的广播地址与传统的标准分类IP地址采用同一原则,即主机号全为1的地址为广播地址。例如,网络135.38.0.0/16的广播地址就是将16位的主机号置1,即135.38.255.255.
CIDR网络前缀 13-27位(传统标准的IP地址的网络部分别被限制为8位、16位和24位)主机数量范围32-500000。也就是说CIDR采用13-27位可变网络ID,而不是A,B,C类网络ID所用的固定的8、16和24位。
CIDR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现在如果一个组织需要获得一个Internet地址将不再按照传统的地址分配方法,而是会被分配给一个CIDR地址块。
附录 常用CIDR地址块